中美贸易战白热化 不必和美国打金融战

时间:2019-06-08 23: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台湾《旺报》社评文章指,中美贸易战白热化,由贸易领域延伸到科技主导地位的争夺后,似有可能进一步扩散至金融领域。《纽约时报》一篇报道中明白指出,在美股挂牌上市的中国企业,资讯揭露不透明,背后恐有国家力量在主导,美方强硬派敦促特朗普,应全面限制中国企业进入华尔街,并禁止法人及自然人投资在美股挂牌的中国企业。对中强硬派认为,允许中企在美国筹资,等于提供中资养分,滋养他们与美国对抗,对打赢中美贸易与科技战争非常不利。

严格说来,这种论调既荒谬也不切实际。原因很简单,金融全球化当下,企业资金往来与结构组成非常复杂,光以在美股上市筹资为例,有多少的资金比例是来自于美国或外国投资人,很难断定。而且若回归到证券市场本质,做为一个筹资工具或场所,金融全球化下,企业上市需求弹性相当大,一旦特朗普拒绝有能力在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通常是体质较佳且发展潜力十足的企业),其他证券市场一定敞臂欢迎,美国只会得不偿失。

更不用说,金融大战所带起的涟漪效应,恐怕会重伤仍处多头走势的美股。观察最近几波引发美股大幅震盪的因素,可以发现几乎都与中美贸易战升温有关,且当日或当周美股资金都呈现净流出情况。倘若贸易战升级到金融战,市场恐慌效应无疑会让美股从多头步入空头,对喜欢以美股作为晴雨表的特朗普来说,这绝不乐见。

因此,不管是站在美方或中方的立场,金融战都不应该也不能被列入可能的选项。就如同之前我们在中国大陆是否应採用货币战(人民币贬值)来回应美方制裁这个议题上所主张,货币战(金融战的一环)只能作为谈判桌上的筹码,不能真的付诸实行,因为这是损人且不利己的行为。同样地,对美国来说,金融战若开打,首当其衝且伤害最大的可能是美国,而非大陆。

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危机承受度往往较低,犹记2008年金融海啸,欧美等金融市场开放地区的受灾程度,比大陆及台湾这类资金移动管制较多地区更严重。因为管制行为使资金移动没有那么方便与迅速,连带也减低由此而来的金融面衝击。若特朗普执意启动金融战,难保不会重演2008年金融海啸,到头来受伤最严重的可能还是美国。

相较于美国不会随意发动金融战,北京也不能误判情势,错估手中的1.12兆美元公债或主权财富基金持有的2000亿美元股票,是反击美国的金融利器。因为不论是美债或美股,对比整体市场的规模或交易量,大陆持有的比重并不算高,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实际上,美股一天成交量(只计算纽约与那斯达克两个主要证交所)大约1500亿美元,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手中握有的2000亿美元股票,真要全部抛售,大概不用一个礼拜时间就可以消化光。而美债市场规模高达21兆美元,大陆手中的1.12兆占比也不过只有5%左右,抛售只会引起一丁点涟漪,起不了太大作用。更何况,抛售带来的短期价格剧烈波动,也会造成大陆外匯储备的减损,不利自身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美贸易战发展迄今,为了逼迫对方就范与让步,脑筋动到金融武器,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相较于贸易战或科技战,金融战更不会是零和游戏,在利弊得失的取舍之间,弊无疑远大于利。对致力融入全球化体系的大陆来说,面对美国的步步进逼,现阶段该做的不是随着特朗普起舞,激化双方的对立,而是更应该积极证明自身维护经贸与金融全球化的决心。

从最近几起事件来看,并非每个国家或企业都认同特朗普的做法。德国商业银行(第二大银行)日前针对2000家德国企业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受访德企普遍表示,相较于与美国做生意,他们更相信中国是更可靠的贸易伙伴。英国《泰晤士报》也传出,梅伊与特朗普碰面,已当面拒绝美国在英国国内5G网路中禁用华为设备的要求。

处于经贸与金融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也在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长远来看,大陆还是得坚定金融改革与市场开放的步调,才能厚实自己。只有自身体质健全、制度完善,才不易受制于人,也才有筹码进行大国博弈。这是北京在中美贸易摩擦激化后,释出“勿谓言之不预”讯号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赞一下
(50)
70.4%
赞一下
(21)
29.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