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辛:特朗普试图拆散和剥离产业链的做法难以操作,根据笔者的了解,多数欧洲在华企业就不会离开中国市场。
上周世界舆论最突出的焦点之一,就是特朗普政府动用法律和行政力量,对华为及十几家中国公司和数家中国大学的制裁。通过此举,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目标已经非常清楚:通过对这些中国在世界领先领域的产业和研究机构进行打压,迟滞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的速度和质量。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国家行政力量冲击全球产业链,迫使部分在华外企撤出中国。而中国制造业虽然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但相当一部分是在外企手里的,尤其是高科技产业。
然而,鉴于40年来中国经济和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产业链条,特朗普政府这种在短期内硬生生地以行政力量拆散和剥离产业链的做法,不仅使得这一过程非常痛苦,而且在实践中也难以操作,因为这样受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一家。
根据笔者的了解,多数欧洲在华企业就不会离开中国市场,这使人想起“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句谚语。
欧洲企业不会离开中国市场
为了解欧洲在华企业当前的想法,笔者做了一些调查,结果情况和美国在华企业大相径庭。
欧洲在华商会人士介绍说:根据他们的调查,在当前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在华欧洲企业多数没有离开中国的想法,反而要继续呆在中国。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华欧洲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数在中国销售,而不是销往美国;二是,在华欧洲企业产品的技术也多为欧洲技术,即便用到美国技术,多数也只占很小比例,很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这一切,使得美国政府和法律很难对在华欧洲企业发生作用。
即便是那些在当前中美经贸冲突中会受到美国法律和行政力量影响的企业,也表示要观望一下再做决定,它们需要看看这场冲突的结果再做决定。而且它们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要离开,也需要一段时间。
当然,在华欧洲企业一直认为自己在中国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国民待遇,并一直在呼吁此事。不久前中国欧盟商会还发布报告,声称有20%的在华欧洲企业被要求以市场换技术。但这并不会导致在华欧洲企业撤离中国。
中欧有无可能联手应对特朗普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欧洲在华商会人士中有不少人深信:特朗普在和中国打完贸易战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欧洲。
观察特朗普上台以来的行为逻辑,他实际上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世界经贸框架和规则。这种做法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和客观需求,但问题在于:特朗普这样做的出发点首先是他认为美国是当前WTO这套秩序和规则的受害者,于是带着“要报仇要伸冤”的心态,处处以美国利益为优先,这就使得他的理念和做法很难为世界所接受。重眼前和短期利益、缺乏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精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的商人特质限制了他施展抱负,也让他处处受敌。欧洲在华商务人士的担心,也正是源于此。在这些欧洲商务人士中,特朗普已经比较普遍地被称为“垃圾”。
对于中欧联手应对特朗普的贸易盘剥,一般认为是,如果特朗普连任总统后继续像现在这样干,乃至变本加厉,中国和整个欧洲联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在当前,和“部分欧洲国家联手完全有可能”。
胜负还需观察
上周世界舆情的另一些重要信息,同样并在支持“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前景预测,并让人对中美贸易战的前景难料胜负。
日本上周的一个举动很引人注目。据共同社报道,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启动了两国在第三国召开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首次司局长级会晤。一般来说在外交中,这个层级是要谈具体问题的,而且,特朗普马上就要来日本访问。在当前中美贸易冲突的背景下,中日两国政府的这一举动,无疑意味深长。
与此同时,上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称:特朗普对华征收的关税,将全部由美国进口商和美国消费者承担。而美国财政部长上周在国会作证时也承认:对华追加的关税,美国消费者将要承担。
这一切会对美国国内政治、特别是即将开始的美国总统竞选产生多大影响,无疑都是未知数,这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这场贸易战的前景。
面对这一切,现在谈中美经贸冲突的胜负还为时过早。
(注:作者为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