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重新建设性中美关系应有的样子

时间:2019-05-24 07:5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北看记

本月初,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本月重启贸易战,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同日(10日),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刊登了一篇文章,描绘对美国而言有进步意义的中国政策应有的样子。

由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国防部亚太首席副助理部长梅格莎曼(Kelly Magsamen)和智库美国进步中心中国政策主任哈特(Melanie Hart)撰写的上述文章提出,对美国有意义的中美关系,归根究底要由美国人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来推动。

这话怎么说呢?作者们以疑问句的方式列出一系列标准,包括:美国人及其后代是否有未来?美国能否继续主导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国家的基础设施能否运行?有没有很好的移民机制来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美国的民主建构能否维系功能和韧性?

总结起来,美国首先需要把自己家里的事顾好,而不是发起一场让美国人受损大于得利的贸易战;需要启动全国性的竞争力振兴措施,以更巧妙的战略来确保美国人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胜出,而不是发动冷战或中止与中国的一切合作,长远而言这既不现实也对美国无益。

两位作者没有更直接说的是,面对中国带来严峻挑战,美国也得从自身找出原因和解答,不要仅仅是诿过于外。

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进攻愈加凌厉,像上文般反映美国知识精英质疑与反思的评论正更多地浮现。数据也支持学界对贸易战的质疑,耶鲁等大学研究人员今年3月发表的调查报告就指出,2018年的加征关税行为让美国经济损失了78亿美元。这虽然只等于美国GDP的0.04%,但这些代价主要是由美国消费者承受。而今,随着贸易战终止的希望变得渺茫,更多人在追问,这对美国人有好处吗?

这不是说,美国知识精英不认同特朗普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经济体制、网络间谍现状的批评——美国上下对此的看法难得的一致,大家的分歧是在于该怎么应对“中国挑战”。

长期研究国际贸易的美国外交协会资深研究员艾尔登(Edward Alden)本周就撰文指出,特朗普的方向走反了,“中国是(美国的)大麻烦,特朗普加剧了这个麻烦”。

艾尔登当过多年记者,转入学界后著有《无法适应:美国人为什么会全球经济中掉队?》,深入剖析过去40年美国的经济与贸易政策为何没有帮助普通美国人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他本人见证反全球化的斗争在美国变得日益丑恶,贸易前所未有地成为美国总统选举的主要议题之一,还将特朗普送入白宫。

和艾尔登立场接近的精英们,并不反对以有针对性的贸易制裁来迫使中国改变部分行为,但他们更强调美国应该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以及与盟友合作来达到目的。他们指出,美国能在冷战中能战胜苏联,从来就不是依靠单边主义而是恰恰相反。今天的美国也需要继续发挥领导作用,强化世贸组织等国际建构,尤其要加大对国内的教育和科研等投资,协助美国工人转型。艾尔登就警告,全球贸易对美国就业率的威胁还只是一方面,进入颠覆性经济时代,未来10年,无人驾驶技术有可能轻易取代300万美国卡车司机的饭碗。

这些言论隐含一个意思:大国不能“做好自己”与发挥作用,就会给本身与世界带来祸害。这么说并非抬举美国,其中智慧,许多人都是眼看美国对华贸易战深化才越来越能体会。

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近期,也有人再次咀嚼我国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对于中美关系走势的预测。因警告中美慎防“修昔底德陷阱”而名声大噪的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就经常提起李先生的智慧。

李光耀生前曾指出,中美难免竞争,但是冲突并非无可避免,因为中国不是前苏联,无意改变世界。艾利森指出,当经济天平很明显向中国倾斜时,美国如果无法做出有效的回应,中美关系与国际政治的现状就不可能维持。

中国诚然是在崛起,但美国在整体上也没有衰弱,谁也没想到,还有相当实力又陷入对华恐惧的美国,会以疯狂的贸易战和“文明冲突论”来拿中国出气,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强烈不适应。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来说,要形成利人利己的双边关系,出路在于大家都保持理性,“做好自己的事”,中国方面已经强调了这一点,美国政府会听进本国精英的声音吗?

赞一下
(14)
82.4%
赞一下
(3)
17.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