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论
最近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议题沸沸扬扬,成为台湾朝野对抗的战场,讨论的面向虽然多,但许多论点必须加以澄清,有助于正确决策。
自由经济示范区就是经济特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单方面放宽相关人流、金流及物流规定,同时进行制度松绑,以吸纳人才及资金,并吸引多元产业进驻。由兴利的角度,扩大对外开放,并加速与国际接轨。
政府强力反对自由经济示范区,认为会形成区内区外条件不一,造成不公平竞争;所以应该直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将开放范围直接适用于全国。但是以台湾目前的处境,连下一个FTA的对象都不清楚,时程更是遥遥无期,完全不切实际。
试点,是自由经济示范区的主要精神,透过先行先试,若有正面成效,可将试点效果扩散至全国,达成全面自由化的目标;反观若示范效果不如预期,也可调整自由化政策。
国际间有非常多类似自由经济示范区的例子,例如韩国就有仁川自由贸易经济特区及济州国际自由都市。为何韩国已经生效了15个FTA,还是需要特区?主要原因FTA只是根据对手国家需求被动开放,而自由经济示范区则具有弹性,可以根据本身条件及国家经济发展愿景,深化自由化范围并对全世界开放。
自由经济示范区既为经济特区,就必须了解目前台湾同样具有特区性质,例如自由贸易港区、科学园区与加工出口区的运作概况,勾勒出如何利用自由经济示范区来补现有特区之不足;再搭配台湾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与其他国家经济特区竞合概况,才能制定出完整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推动蓝图。
执政当局最大谬误,是一再质疑自由经济示范区对中国大陆开放,漠视其对世界开放的功能;甚至认为自由经济示范区若是由大陆进口原物料进行加工,可能会产生由中国制造,变成台湾制造“洗产地”的情形。政府上下无不同一口径,甚至还有洗产地会使台湾成为美中贸易战下中国共犯的说法;不但凸显逢中必反的意识形态,更显示出政府的无知,贻笑国际。
因为目前在台湾的加工出口区、科学园区,以及自由贸易港区,都可以由大陆进口产品,在台湾进行加工后出口。如果自由经济示范区可以洗产地,那么上述过去行之多年的制度,岂不是都有问题?特别是目前政府大肆宣传,大陆台商回台投资热络;然而未来这些来台湾生产的台商,许多也会由大陆进口原物料在台湾加工后出口,是不是也同样会发生洗产地的情况?
事实上,出口产品的原产地认定,并不是只有台湾说了算,最终必须由产品进口国家来认定。而且目前此种洗产地的说法,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回台设厂的台商产品,顺利取得进口国家原产地认定。
另外政府也深怕由中国大陆进口的原料及半成品,未在台湾进行深层加工,甚至直接销售,而冲击到国内产业,但是此可由落实管理机制着手。而且根据国际趋势,现阶段自由经济示范区主轴应放在服务业开放,重点是使人及资金进得来,包括国际医疗、国际教育与金融业等,都是可以讨论的范围。
在美中贸易战加温,全球产业供应链重组,并带动资金挪移下,自由经济示范区可做为台湾在国际竞争中一个亮点。台湾更应反思近年来韩国扩张FTA网络,并积极发展经济特区,对其经济成长的贡献。
当然目前各方所提出的自由经济示范区版本并非完整,特别是在实施范围与运作机制,都有改进的空间,这些都可以讨论。但是政府坚持反对到底,仍然陷入两岸议题争议的泥沼中,使台湾继续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