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社
如果说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逊访问了中国,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并且受此影响,许多西方国家如日本先后与中国建交,更为重要的是,非洲的众多国家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也促使中国走出闭关锁国的状态,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
如果没有中美建交这一“小球推动大(地)球”的事件,也就是由中美乒乓球交流所带来的“乒乓外交”,促成两国开启中断23年之久的中美互动,也许今天的中美贸易争端等等,都会是另外一个局面。正是有了中美当年的作为,才有今天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虽说随着贸易争端的升级和随之而来的磋商越来越密集,但不确定的因素也在增加,就像特朗普的推文和外界传闻的那样,如果中美双方都离开了谈判桌,中美贸易战大规模爆发,由此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后果,也是国际社会所不愿看到的结局。
笔者以为,双方在多轮磋商中,基于各自立场和要求,要求对方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完全可以效仿当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的做法,将双方的立场、诉求等公诸于世,一则可以正视听,让大家知道双方的分歧所在;二则可以在公开的相关信息中,求同存异,找到最大的公约数,以利于后续的磋商,避免和解的大门关闭。
在外交领域,《联合公报》有两种:一般联合公报和条约性公报。前者主要是在国家领导人或政府代表团出访、来访中,双方对某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的报道,或者是双方对一些问题有共同的看法,或者是陈述各自的观点。它多属国际关系中礼节性友好往来的正式报道,一般不需要双方代表签署,只由双方协商决定一个报道稿件,以联合公报的文体在各自国家的重要报刊上发表。后者是在国际事务中双方或多方对共同关心的某件事经过谈判达成一定的协议,并规定了谈判各方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经过各自全权代表签署,以昭信守的条约文件。由这种内容构成的联合公报,其本身就是条约。
当年中美《联合公报》就属于后者,在涉及中方要求美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时,经过基辛格的提议,有这样的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随着美国和台湾当局之间“断交、废约、撤军”,中美也在1979年1月1日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上述《联合公报》的发表,起到了开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定海神针”和后续关系稳步推进的“压舱石”作用。不仅如此,《联合公报》对双方的经贸关系有着这样的表述:双方把双边贸易看作是另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的。他们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基于上述,笔者以为,如果说,早在中美1979年1月1日建交前发表的上海《联合公报》里,已经把“双边贸易”看作是“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的”,那么,在双方互为最大和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的今天,在双方各自的贸易团队加班加点、通宵达旦的相互磋商多轮以后,再回头审视一下当年发表的《联合公报》,并且细究一下其中的有关表述和外交措辞,可以说,对当下的贸易磋商具有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笔者设想,假使刘鹤所带领的中国经贸团队到了华盛顿,美方依然在5月10日调高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那么,中美之间的经贸谈判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即便双方不能签订任何有关经贸问题的协议,但是,就中方而言,完全可以在华盛顿举办有关中美前十轮经贸会谈成果,和中方有关后续建议和安排的记者招待会,或者通过后续散发《中美经贸谈判白皮书》的形式,将双方的分歧所在和中方立场展示给世人。要坚决打破特朗普本人及其班子的“极限施压”,就必须公开双方的立场和观点,只有让信息充分透明和彼此观点公开展示,才能让有关方知道双方的分歧所在,并对谈判破裂应当承担的责任方等有着一定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如果谈判不成,《白皮书》可以起到“背书”作用,也就是对整个过程的回顾而让世人知道磋商的经过,通过散发《白皮书》可以阐明各自观点和立场;如果谈判有成效,《联合公报》也有助于作为本轮经贸谈判的成果,或许和中美现有的“三个联合公报”一样,成为指导下一步中美关系,主要是经贸关系有关原则的纲领性文件。
打破中美坚冰的主要见证人,时任总统助理的基辛格博士在2012年接受《环球时报》访问时这样评述:在世界外交史上,《联合公报》的独特之处在于公报明确列入双方的分歧,一般的外交公报从未如此。与此同时,《联合公报》又具体列入双方的共同立场。因此,考虑到整个历史背景,双方的共同立场变得更加富有意义。“美中两国应视对方为伙伴和朋友。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为此努力,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
这是基辛格的预见,也是在中美贸易争端中,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达成一个互利双赢的贸易协定,“将为两国关系开辟新的前景”。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
双方在多轮磋商中,基于各自立场和要求,要求对方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完全可以效仿当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的做法,将双方的立场、诉求等公诸于世,一则可以正视听,让大家知道双方的分歧所在;二则可以在公开的相关信息中,求同存异,找到最大的公约数,以利于后续的磋商,避免和解的大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