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中国经济如何应对外部冲击?(2)

时间:2019-05-14 08:0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如何应对

从大历史的角度审视,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三大支撑。即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城镇化解放的人口红利,以及加入WTO带来的开放红利。可以说,没有最后一点,前两点也无从发挥。正确理解时代脉络,有助于厘清即将而来的变化。

反观当下,中国经济已经不是青春期,开始进入平稳成长的L型。从201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4%,CPI同比上涨1.8%。这引发了市场的讨论,此前新周期等名词已经进入时代尘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明显。

以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自然存在不菲腾挪空间。对于外部冲击,所谓经济的“韧性”,确实存在。然而这一空间也不能无限放大,家大也有家大的难处。这些年国企改革与地方债务等问题,已经让财政处于压力状态,未来经济下行,即使刺激,也难以达到过去的效果。

也正因此,对中国经济而言,在变动之中,争取经济稳定而不是大幅激进的政策,应该是未来的重点。

对外而言,在美国之外,争取其他领域出口显然是可能方向。除此之外,加大开放步伐,以改革姿态面对逆向全球化风潮,将是未来要点。对内而言,在政策应对中,货币政策十分重要。一方面,随着中美纠纷僵持,人民币压力加大,5月之后人民币一度回吐今年以来全部涨幅,离岸人民币一度超过6.9;另一方面,当下经济状况需要宽松政策,而宽松显然会导致人民币压力进一步加大。

如此看来,这两方面存在冲突,只有谨慎应对,才能走好这一政策钢丝绳。央行公开大面积放水,不一定是最佳对策,应该考虑“明紧暗松”,定向与有针对性的宽松,作为未来货币政策基调。

人民币的未来是什么

回头开看,人民币的基础是什么?每当人民币走低,总有人民币“锚”的讨论,有人说是制造业,也有人说是房地产。这些观点流行之广,与其错误之深,折射当下经济问题诸多悖谬。坦白说,人民币本质上说没有锚,现代货币其实也不需要锚。货币的本质是支付承诺,关乎发行和支付的机构是否信守承诺。

也正因此,人民币的未来,直接说,取决于央行的取舍,间接说,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多数软阶层的身家,还是与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绑定,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关多数人的最大福祉。

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走过无数波折,赢得全球第二的地位,在一两代人内改善十多亿民众的生活。一个更自信的经济大国,对内对外政策,无疑有充足资本秉持理性原则,在前进中化解问题。

也正因此,中国经济的政策调整,应该有通盘的全局考虑。在传统智慧中,战略与外交在国际关系中更为重要,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中国经济下一阶段,进入新的十字路口,需要寻找新的动力。从增量的角度,新的出口方向与新的内需拉动,自然是题中之义。然而,该面对的问题还是应该面对,中美贸易纠纷引发的动荡与应对,最终将决定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十年,或者说,一两代人未来的命运。

注:本文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亦为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更多可见公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

赞一下
(16)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