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复古”与“五四运动”再反思(2)

时间:2019-04-30 07:5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共执政最大的文化挑战

今天的中国学界,抵制西方已经成为各方“有意识”的努力,并且因为很多西方思想在中国缺失社会根基,浮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诸多被视为是来自“西方化”的压力,实际上来自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或者说,凡是现代化的国家都会经历类似的社会变迁。

无论是面对西方还是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压力,“复古”是解决方案吗?“复古”被普遍接受,造成了一种“凡是传统的就是正确的”概念。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加以纠正,这样下去会导致怎样的结局呢?一句话:和世界脱轨。

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第一、中国中产阶层仍然偏低,穷人仍然居多,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人仍然是少数,尤其是农村地区。第二、中国缺少很多国家所具有的“国家宗教”,各种民间宗教一直泛滥成灾,并且层出不穷,源源不绝。第三、中国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是道德哲学,缺失理性分析文化。强调道德过度,经常走向反面,变得极度虚伪,知识人的堕落经常变得毫无底线。第四、中国没有经历过类似欧洲那样的文艺复兴运动,而政治启蒙过度。如上所说,“新文化运动”类似于文艺复兴,但时间过短,很快演变成为单纯的政治启蒙运动。第五、当代社交媒体泛滥,各种庸俗的东西总是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传播。

一方面是抵制西方,另一方面是“复古”,两者的结合使得和世界的“脱轨”变得容易。“脱轨”现象是显见的,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些年来,迅速上升的“义和团精神”就是一例。很多人,总觉得国家现在实在太了不起了,变得“天不怕、地不怕”和“刀枪不入”了。但问题在于,世界在变化,并且是在加速度地变化。如果这种“义和团精神”横行起来,国家的衰落是必然的。“落后会被挨打”,这是近代以来给中国的最深刻的教训。正是这一教训促成了1980年代开始的开放政策,正是开放政策促成了当代中国的强大。现在,国家好不容易强大起来了,但可惜的是又开始“复古”了。不过,很显然,“复古”绝非是人们所追求的“文明复兴”。

怎么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经验可以参考,因为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并且历史上曾经一直是这个文化圈的主体。日本近代的“脱亚入欧”运动类似于中国的“五四运动”,并不比中国少激进,日本获得了成功。之后,亚洲“四小龙”也获得了成功。成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层面的,更是文化层面的。所有这些社会都承继了传统文化价值,但没有出现这里所说的“复古”现象。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社会被视为是比较“西化”的,但传统文化价值也同样并没有因为“西化”而消失。这些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和传统价值的有机结合?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不难理解,如何实现文明复兴而非“复古”,已经成为中共作为执政党的最大文化挑战。对执政党来说,在这个领域,需要回答一系列的重要问题:从革命政党向执政党转型之后,难道不需要革命时期所具有的“革命性”了吗?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和环境来重新界定执政党的“革命性”?如何维持这种“革命性”?对所有这些,执政党没有明显的答案。

尽管执政党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经验地看,失去“革命性”的结果是显然的。“复古”现象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执政党,其中不乏高级干部。“迷信”“求神拜佛”、信仰和参与各种邪教等等绝非只是普通民众,而是流行于执政党,其中更不乏高级干部。看来,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势在必行,这场运动既非“复古”,也非“西化”,更非拒绝现代化。它是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甚至具有革命性的。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赞一下
(27)
81.8%
赞一下
(6)
18.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