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北看记
和两年前相比,今天开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规模又提高了不少。本届论坛有37国领导人与近5000名外宾出席,比出席2017年首届论坛的29国领导人和1600名外宾增加了许多,更强大的阵容,凸显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
另一方面,印度连续两届拒绝与会,美国则摆出更清楚的抵制姿态。两年前,美国尚且委派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波廷杰与会,波廷杰当时还表示美国企业准备参与一带一路,今年美国选择完全缺席。不仅如此,美国高层对一带一路的抨击炮火日益猛烈。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上个月就讥讽一带一路项目“几乎可以肯定是设计来赔掉的”(almost certainly designed for foreclosure);月底,他再次警告一带一路项目是侵蚀所在国主权的“债务陷阱”,与中国在南中国海填海造岛并无二致,都是国家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本月中,蓬佩奥出访秘鲁时更指责中国在拉美国家注入“腐蚀性资本”,为腐败注入生命力,腐蚀良政。
美国的抵制并不限于口诛笔伐,去年7月,蓬佩奥宣布在印太战略下投资1.13亿美元发展本地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是与一带一路打对台。如今,美国冷对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美国军舰缺席本周在青岛举行的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阅兵(10年前美国曾派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为中国海军庆生),美国官员昨天又放话宣传法国护卫舰本月通过台湾海峡。这一系列动作,清楚显示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的,绝不止是一场贸易战,也不止是科技战,而是国际战略竞赛。一带一路倡议,是中美角力的又一个舞台。
美国也确实有焦虑的理由,虽然它三番五次发出警告,意大利还是充耳不闻加入了一带一路,瑞士也已确认将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临时,这个倡议在世界上呈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面貌。在一种描画下,一带一路是“债务外交”与白象工程的代名词;在另一种话语体系里,它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两种论述都部分属实,更能确定的事实是:中国继续崛起为欧亚地区的大国,美国日益频繁的防堵动作,无法根本性阻断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
然而,中国的这条崛起之路,缺乏慎密和完善的规划;它徒有原则性的长远宏伟目标,却没有具体的执行方略与标准,有的是充满中国特色的粗放精神,往往以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方式取代专业的研究、论证与规划。换言之,这条路是冒险性——对中国与其合作方来说皆如是。
一带一路中外出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一些项目暂缓、搁置、缩小规模、陷入债务深渊,都体现了风险的爆发。有外媒报道称,国际压力已迫使中国做出调整,包括减低宣传调门,对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国企定下更清楚的规则,限制国内滥用“一带一路”名义,加强海外项目的账目审查和反腐机制,积极寻求发达经济体共同开展合作,以分散投资风险,并淡化政治色彩。
上述可说都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是对症下药之举,例如为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中国国企制定规范,严格遵守市场规律与考虑商业可行性,这对中外双方而言都非常有必要。再比如,中国有关部门与中企遇到有贪腐弱点可利用的海外合作方,切勿产生“见猎心喜”的暗自得意,甚至是“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须知这类合作对象非但无助于提升一带一路的形象,反而会埋下祸害。试想想,这些年来中国在国内打击腐败不遗余力,如果在国际合作中不加选择地与贪腐当权者同流合污,就怎能怪别人批评其“输出腐败”?
归根结底,一带一路要怎么继续推进,取决于中国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大国,塑造什么样的国际合作秩序。中美的竞争无可避免,抹黑式的竞争大可不必,但是中国在大规模参与国际事务、对外投射影响力时,它希望塑造怎样的规则?中国其实也没有想清楚,迎着一带一路产生的问题与解决,中外合力形成一些新规则与法治的基础,也许正是时候。
今天出席论坛的37国领导人选择与会,显然都希望一带一路能取得成功,支持多边主义,希望中国认真聆听他们的声音,共创互利共赢新模式,体现论坛主题中“合作”二字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