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巴黎圣母院烧出法国硬伤和中国困惑

时间:2019-04-26 09: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时事透视

巴黎圣母院着火了,一烧就是四个多小时,有着850多年历史的这幢知名建筑顶部被烧得面目全非。

幸运的是,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建筑和两座塔楼在大火中幸免。尽管如此,法国马克龙总统在推文表示:“被火焰吞噬的圣母院,是整个国家的情感。”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了惋惜之情,直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和欧洲的文化象征。向来口不择言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对巴黎圣母院大火表示“可怕”,并给出了可以空中灭火的建议。

大火无情,任何建议都改变不了巴黎圣母院被烧尴尬。法国消防队员也采取了立体化的灭火手段,效果令人遗憾。虽然马克龙强调法国会汇聚全世界的智慧,重建被烧毁的巴黎圣母院,重建也许会还原一个新塔尖,但失去的历史文化内涵却难以复制。新建的巴黎圣母院还是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吗?还是静看巴黎历史沧桑的巴黎圣母院吗?巴黎市民慨叹,没有大教堂的巴黎不再是巴黎。

法国举国悲戚和哀怨的眼神,全球的惋惜和慨叹,都换不来曾经的巴黎圣母院。人们悲情之余会追问,这场火灾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是否预示着法国治理上的软肋或硬伤。

法国人在哭啼,全世界在惋惜,凸显巴黎圣母院的全球影响力,也彰显法国文化的软实力。吊诡的是,巴黎圣母院也烧出了中国的困惑。中国大部分人,尤其是专业机构和精英基层,都对这场大火表示遗憾。有些声音,从传统媒体到网络自媒体,甚至矫情,充斥着巴黎不哭等等陈词滥调。也有一些人联想到了英法联军当年火烧圆明园,从而发出幸灾乐祸的极端声音。也有文物专家发出警示,指出中国文物机构应该更加重视消防安全,因为中国古建筑物大多属于砖木结构。

中国对巴黎圣母院的复杂情绪,其实杂糅着历史和现实的困扰。中国社会对西方列强的侵华历史有着耿耿于怀的历史记忆,也对西方文化有股盲目崇拜的现实情结。在中国力量增强的当下,两种情绪或独立释放或杂糅喷薄,就呈现出光怪陆离的风景。

回到巴黎圣母院本身。火灾原因尚在调查,从搭建脚手架进行修复的情形看,或可找到火灾的线索。但是修复(建设)却变成了火灾(破坏),是人为疏忽还是其他原因?值得调查部门深思。

法国并不太平。黄背心运动已经持续数月,穿着黄背心的街头群众中,不是一个阶层的聚集,而是融合了几乎各个阶层的法国民众。只要对政府不满,都可以穿着黄背心向马克龙政府抗议。而且,黄背心运动中,也混入了打砸抢分子和反犹主义者。虽经全国大辩论,马克龙政府还是无法阻止黄背心运动。这一街头民主运动已经常态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上演一次。

街头运动是西方社会的常态,但当街头示威演化为全武行或带有种族主义倾向,警方就不能漠然置之,政府也要拿出更好办法。虽然马克龙、内政部长卡斯塔谴责了打砸抢行为,强调不会对街头运动中的犯罪行为手软,但是,黄背心运动还在上演,凸显马克龙政府在解决国内乱局方面毫无良策。马克龙的民意支持因为黄背心运动一度降至20%,更凸显法国民众对政府治理的不满。

治与乱是一对矛盾,乱局纷呈,凸显国家治理出了问题。国家治理是个系统,一个方面除了偏差,有了软肋,整体治理水平也就有了短板。因此,从黄背心运动的持续之乱,可以看出马克龙政府治国理政的短板。在此情势下,法国社会出现诸如此类的乱象,也就并不奇怪了。

法兰西文化的特点是浪漫与自由,这是优点,但在现实社会中,过于浪漫和自由,也会导致社会治理缺乏刚性约束,人们习惯追求自由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紊乱。紊乱风险因素太多的社会,各个环节都容易出现问题。此外,浪漫和自由带来的秩序紊乱,也会造成社会治理缺乏精准调控,从而产生各种难以预料的疏忽和缺失。巴黎圣母院大火,也许就是因为人为疏失而致。

中国也不时发生公共安全事故,那是高速发展时代的副产品。但在社会治理的严谨性方面,中国似乎正在超越法国等传统的西方强国。因此,中国对于黄背心运动,以及消防队员面对大火的无可奈何,会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消防技术层面,中国已经有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备,在扑灭高层建筑大火方面,也有实践经验。在这方面,中国制造和技术显然比特朗普的不靠谱建议要实在得多。

法国虽然是发达国家,也是支撑欧盟的双核,但和另一个欧盟大国德国相比,从其制造业产品看就缺乏工匠精神。法国带给欧盟和国际社会的是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浪漫主义的文化艺术以及像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历史文化遗迹,但是法国的制造业在萎缩。以中国市场为例,法国汽车在中国没有任何竞争力,而德国汽车则引领豪车市场。

再看经济,德国经济是欧盟领头羊,陷入脱欧困境的英国经济表现也很突出,但是法国经济表现还是不温不火。黄背心运动源自马克龙的燃油税改革,马克龙改革在于法国经济的沉疴,然而改革受挫反而引发黄背心运动的纷乱不止,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法国社会的矛盾是结构性的。

巴黎圣母院大火,烧掉的只是一个塔尖,却暴露了法兰西国家治理的硬伤。巴黎圣母院可以再造,但国家治理水平提升却非一朝一夕之事。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赞一下
(19)
63.3%
赞一下
(11)
3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