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谚语是历史积淀的智慧,是用言简意赅的语句去深度概括时代的烙印,有时委婉含蓄,但隐藏的信息量很大。笔者通过四个有正有负的例子展开略谈。
其一,前不久,中美在华盛顿结束了第九轮经贸高级别磋商。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引用了他一位中国朋友的话,形容谈判“马拉松的最后一英里实际上是最长的,也是最艰难的。”这句话甚有意蕴,笔者估计“中国朋友”就是中方的谈判人员,中方人员把话说给纳瓦罗听,通过翻译他认同这个意思,再引用出来,然后又被回译成中文成为了我们目前所看见新闻的一部分。
那么中方最初原话是什么?笔者思前想后,认为中方原话很可能是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中的成语典故“行百里者半九十”,后面一句是“此言末路之难”,原意是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去对待。
其二,往前倒带。3月22日,特别检察官穆勒的“通俄门”报告被认为没有发现特朗普与俄罗斯勾结的证据。《华盛顿邮报》3月25日指,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在记者会上被问到穆勒报告的结论时说:“我想要引用一名中国哲人的话。”佩斯科夫说道:“很难在黑屋里找到一只黑猫,特别是如果黑猫根本不在屋里的话。”
佩斯科夫并不是第一位这样说的俄罗斯官员。2018年,俄罗斯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也曾在一条推特中提及这个谚语。并且,波利扬斯基在引用时特别注明——他说这是中国的孔子所说。
《华盛顿邮报》认为“这句话可能根本就不是中国谚语”。笔者翻箱倒柜,在《思想的力量》(第六版,437页)书中找到了一个出处,原文“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此描述了形而上学家和神学家之间的区别:形而上学家在漆黑的房间里找一只不存在的黑猫。神学家在同一个地方找同一样东西,最后找到了它。”在网络世界,还有演变成“哲学,就像是在一间没光的黑房间里头找一只黑猫;形而上学,就像是在一间没光的黑房间里头找一只不存在的黑猫;神学,就像是在一间没光的黑房间里头找一只不存在的黑猫,然后大叫说‘我找到了!’科学,就像是在一间没光的黑房间里头,犯规的用手电筒来找一只黑猫。”——“黑房抓黑猫”确实富有哲理,但又的确不是中国谚语,更不是孔子所言。
其三,再往前倒带。到华为孟晚舟事件中,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月25日曾表示“希望加拿大不要做火中取栗的事情”。然而笔者注意到,有个别媒体把“火中取栗”这个成语注释成了“形容十分危险”,本意应该是“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其四,继续往前倒带。如果回望近20年的中美关系,或许最应该检讨的是中国外交长期的指导思想“韬光养晦”(中方译to keep a low profile,即保持低调)这个成语被美方译成了“卧薪尝胆”(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即隐蔽力量,等待时机)。
据说译者是美国鹰派学者白邦瑞。他认为“韬光养晦”策略主要来源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本“融合了大量非西方历史案例的治国理政手册”,囊括了“怎样运用欺骗对手、避免孤立以及新兴国家在时机到来之前卧薪尝胆”的故事。而白邦瑞去年被特朗普点名称赞,称他为“中国问题头号权威”。
最后,如果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个正面的例子,是中国成语在外交上的成功,那么所谓孔子“黑房抓黑猫”就是俄罗斯外交界使用中国谚语的集体偏差,而把“火中取栗”仅仅解释成“十分危险”就又实在是太肤浅表面了,但这些加在一起的分量应该都不够“韬光养晦”一词被曲解所造成问题之严重。
笔者原本在本段写了不少字但最终自己删去,因为文字虽可有感染力,细想却未必可更好的执行。所以本文只提出问题,不回答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国成语谚语如何在中国外交中更精准的发挥作用?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作者是南京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