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与锁国:省思台湾的经济发展策略

时间:2019-04-23 09:0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联合报》社论

国民党立委最近推动《自由贸易经济特区特別条例》草案,却遭蔡政府财经部会一致反对,认为这给予大陆制品来台“洗产地”的机会。蓝军立委则反驳,认为行政院甫通过的《境外资金汇回管理运用及课稅条例》,才会造成更大流弊。这两项法案的辩论,真切反映了台湾近年经济撞上政治冰山而难以动弹的困境,我们如今只能谈论枝节的修整,已无力布局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策略。

从经济战略看,《自经区条例》的思维犹如“圈地”,《资金汇回条例》则近似“锁国”,两者皆未触及台湾经济发展与转型的要害,遑论未来的发展。这场朝野辩论有趣之处是,双方的辩驳都有点道理,但都做不到,或刻意不做。

“圈地”就是经济上的套利行为。圈外人为了竞租,打破头也要挤进去;打不进去的,就利用政治势力为自己乡里也圈出一区。马政府时代国发会主委管中闵推动自经区,即为此吃尽苦头,因为各地都要争抢加入;但一下子要成立六、七个区,台湾本身就先打起来了,如何转型?在数位时代,着重的是跨国通汇与国际布局,搞特区是“错易行难”。

说《资金汇回条例》犹如“锁国”,或有些言重,但问题的确不轻。台湾目前的困境不是缺钱,而是找不到有意义、有利润的长期投资机会。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后,台湾在既要“国际化”、又要“去中化”的矛盾思维下,弄得自己神经错乱。台式的“自由化”,是政府说了算;在制度上,则经常莫名地破坏金融、财经法规乃至稅制。国外金融名谚说:“资金是最敏感的少女,易受惊吓。”在缺乏明确的政经与法治保障下,资金往往裹足不前,否则就是来者不善的炒作基金。

台湾这种不知如何转型的问题,以及政策工具老旧的现象,存在已久。1985年的“经革会”,曾以产官学大拜拜的方式会诊,结果无疾而终。1995年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曾企图起而行,但也只在电信自由化的部分略有成绩。各界多认同“亚太营运中心”的构想和理念,但执行绩效不彰是其致命伤。讽刺的是,在政党轮替后,蓝绿轮流执政,动辄搬出“区域XX中心”的口号,大搞口号堂皇的“两兆双星”、“钻石计划”,乐此不疲地追求务虚。相形之下,反而是大陆务实地偷欧抄美,趁势崛起。

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其白皮书六大营运中心的叙述也十分八股;但其精髓却是台湾必须痛下决心的事: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发展,做单方面、大幅度的自我松绑,并善用大陆做为商贸腹地。道理很简单:台湾开放外汇管制后,产业已有不断外移现象,而欧美日大型企业早就利用在台分支机构的精英去大陆开拓。

简言之,別人都在境外套利,善用台湾的筹码,反而是台湾自己做不了庄,只能干瞪眼,因为我们不够开放!这已是20多年前的策略警觉,迄今局势更是艰险,因为习于以硬体零组件代工外销的台湾,错失了以软体、品牌、服务业外销,甚至发展互联网的机会。如今各国皆透过更开放、低度管制的生态系来吸引投资,而台湾则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失去了继续开放的动力。在双边或区域性经贸谈判方面,则因政治与台湾保守利益的因素,显得一筹莫展。

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揭橥全区开放物流、金流、人流、资讯流的理念,这与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国策中“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规定完全相通。韩国瑜主张“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也若合符节;但蔡政府却为选举拉高“抗中”主轴,反向操作管制。

这场“圈地”与“锁国”的辩论提醒我们:台湾经济发展空转已久,若没有大战略、高格局,是走不出这个困局的。

赞一下
(7)
77.8%
赞一下
(2)
22.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