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马国补选胜负牵动朝野内外斗争

时间:2019-04-18 08: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区域焦点

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晏斗州议席上周末举行补选,结果其原任州议员、也是前执政党巫统的代主席莫哈末哈山,以同之前相似的多数票再次胜出。这是巫统继金马伦国会议席、(雪兰莪)士毛月州议席之后的第三场胜出的补选,一时气势如虹。

尤其在近月来,由马国首相马哈迪所领导的执政希望联盟(特别是他所创立的土著团结党),陆陆续续从巫统“撬走”多位国州议员,令到巫统一度陷入摇摇欲坠的政治困境。这三场补选的成绩,对于马国较具进步政治思维者来说,可说是他们在509大选后隐藏在心底里的政治噩梦,在一定程度上的成真。

事关根据来自几方面的统计,巫统与另一反对党伊斯兰党在509大选里共囊括高达75%的马来裔选票。当时在前首相纳吉所领导下的巫统,本来的如意政治算盘是利用伊斯兰党来分裂希盟的选票,以便在马国的“票最高者赢”的选举制度下,特别是在以马来裔占绝大多数的乡区选区,能够渔翁得利而胜出。

不料大选结果显示,伊斯兰党所“分裂”出去的选票,竟不止希盟的,反而包括好一部份的巫统传统选票。同时,非马来裔(主要是华裔与印度裔)又一面倒地支持希盟。所以,虽然获得75%的马来裔选民支持,巫统与伊斯兰党仍未能在509大选里胜出,尤其是巫统更将把持了超过半世纪的马国联邦政权,拱手让给希盟。

509大选后,巫统与伊斯兰党延续之前已颇为紧密的政治关系,更上一层楼,俨然已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两党在这几场补选里通力合作,尤其是伊斯兰党更是不遗余力地为巫统的候选人助选,而看来这也对巫统的胜选助力不少。

换句话说,如果巫统与伊斯兰党在509大选里所赢得的75%马来裔选票合而为一,并且维系到下一届大选,它们所将赢得的国会议席可能过半,大可自行组织联合政府,无须其他政党的参与。

而种族优越主义至上的巫统与宗教极端思维的伊斯兰党,如果真能组织下一届联邦政府,两党极有可能不顾马国多元文化社会的现实(因为也不再需要非马来裔的选票来胜选了),而硬行推动一个种族主义与宗教极端的政治社会议程,把马国推向一个类似于阿富汗或伊朗般的不归路。这就是马国较具进步政治思维者最为害怕的噩梦;而这几场补选的成绩,就好像把他们的噩梦逐步成真。

当然,马国政坛上同时上演的一场“大戏”,就是马哈迪与安华之间的明争暗斗。两人据闻在509大选前有过一个政治协议(至少是默契),即胜选后上台执政,马哈迪会当两年左右的过渡首相,之后把相位传给安华。

马哈迪与安华之间在过去20年水火不容(因为马哈迪把安华赶下台还丢入监狱里),之所以会达到如此的协议,是因为他们当时有着纳吉为共同的政治敌人,又都各有独有的政治魅力。安华获得大多城市选民拥护,而马哈迪获得包括乡区在内的许多老一辈选民的爱戴,如果合起来有望赢得更多的选票(509大选成绩也证明如此)。

但马哈迪再次封相后,却对安华几时接班的问题不置可否,每当被问起时甚至还顾左右而言他。而安华方面则积极运作,意图赶快接班,包括制造一场在邻近晏斗的波德申国会选区的补选,来让安华高票胜出。所以最近这一场晏斗补选,代表希盟出阵的是安华亲自领导的人民公正党候选人,而敌对的候选人又是巫统代主席,所以胜选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对安华的政治领导力的一项“考验”。

如果胜选,安华方面大可大事炫耀为他深获各界选民的支持,应该早日接任相位。如果败选了,安华的党内副手、盛传获马哈迪所青睐接位的经济事务部长阿兹敏方面,也必会有意无意地暗示安华不获大多选民支持,而应“自量”地不急着接位。公正党派出一位印度裔的候选人,主要的考量可能是认为占了选民一半的马来裔,应该绝大多数会投给巫统,所以希望其他的印度裔与华裔会投给希盟;不过这些非马来裔选民中有许多都在外地工作,也未必会为了区区一场补选而回来投票。

再加上希盟各成员党之前做了多年反对党而养成的“政治洁癖”,不太肯充分利用以宣布当地发展计划等的执政优势,更不用说他们多年来所批判的买票行径,当然也就处于劣势了。

马哈迪身为希盟的最高领袖,而这场补选对手又是主要反对党巫统的代主席,但却从头到尾没有为晏斗助选,颇引人关注。总之,这场补选不但是朝野之间的明争,也是执政联盟里的一场暗斗。

接下来的一场在东马沙巴举行的山打根国会议席补选,同样地也牵涉到好几个层次的政治斗争。土团党之前的东渡沙巴,当然令到沙巴本土的执政复兴党(与希盟在联邦共组联合政府),以及在沙巴落地生根已久的民主行动党与公正党心里不舒服。

所以,代表希盟出战的(沙巴)民行党如果得以再次胜选,一方面当然会为之前希盟在西马的三连败,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劣势;另一方面,也等于是沙巴的本土政党与在沙巴耕耘已久的几个政党,间接地向他们在联邦的政治合作伙伴呛声,即沙巴的这些政党在无需西马的干预或参与,也能打出良好的选战成绩来。所以,山打根对好几造来说,都是只许胜、不许败的一场选战。

作者是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SIIA)高级研究学者

赞一下
(1)
50%
赞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