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时报》社论
民进党政府一直告诉人民,台湾经济表现很好,却忽略民众的实际感受。台湾在各种国际竞争力评比上,确实有不错的表现,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公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台湾还比去年进步了三名,在全球18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10。去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暨发展学院(IMD)公布“世界竞争力年报”评比,台湾在全球63个受评国排名17,成绩不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评比,台湾去年排在140个受评国的第13名,在亚太国家排序第四。世界银行每年公布的“经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评比,台湾去年的排名虽落后邻近的新加坡、香港、纽西兰、南韩,也仍以全球第13名的佳绩超越了许多先进国家。
获得诸多国际评比的佳绩,代表国际机构看好台湾的投资和经商环境,但台湾却长期面临外资退缩问题,以“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UNCTAD)最新的2017年资料来看,台湾吸引到的“外来直接投资”(FDI)净额仅33亿美元,不仅难以和千亿美元之上的中国大陆、香港相比,也难以和百亿美元以上的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南韩、印度、印尼、以色列、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匹敌,连人口只有400万的纽西兰都能吸引到36亿美元,超越台湾3亿美元。台湾的FDI竟沦为和马尔他(32亿)、衣索比亚(36亿)同等级。
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台湾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却没有真正的投资?外资流入量为何如此让人难堪?难道是国际评比有误,还是台湾提供的资料产生误导?答案出在这些评比的内涵,都着重在各国内部各种相关效能的评比,如IMD考量“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能”、“基础建设”,WEF则考量“便利性”、“人力资本”、“国内市场”和“创新生态”,却忽略了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上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两个重要因素可简称为“两个方便性”:一是主要生产资源取得的方便性,二是产品和服务接触市场的方便性。这两大考量对一般国家或经济体都不是特别重大的问题,所以它们没有特别处理;但对台湾而言,却是投资考量时重大的影响因子,若未被适当处理,则上述各种评比就会和跨国企业选择台湾时的考量脱节,也才导致台湾的评比和外来投资绩效不成比例的突兀结果。
在生产资源的取得上,台湾对大陆“严敌我之辨”的结果,大陆许多生产效能更高的创新企业,只要国内企业和其有竞争关系,政府无不使尽全力冠上“影响国安”的罪名,将其排拒于境外;他们只好去其他国家投资,照顾他国劳工,衍生在他国的上下游产业关系来助益他国经济。在台湾的企业也难以雇用大陆的优秀干部和员工,更难以和陆资企业合资,利用其商业关系方便在大陆行销。台湾的麦当劳就曾抱怨,无法利用价廉物美的福建马铃薯来制作最好的薯条。
其次,亚细安各国和韩国都已和中国大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产品可以免关税相互出口。若是在台湾投资生产,则产品出口到大陆或亚细安都要负担关税;服务业还可能因当地市场没对台湾开放,根本无法去投资或销售,这是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台湾市场,台湾金融业南向或西进都困难重重的关键原因。东亚的外商公司连召开区域会议,都要设法避开台湾,因为其大陆籍员工无法来台参与会议;请问这样如何发展“国际会展产业”?外资企业又如何有意愿来台投资?没有投资,经济又如何好得起来?
韩国瑜说“货出得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绝非是单纯农产品的需求,而是整体经济政策必须改变。如果蔡政府为了选举,继续搞两岸对抗,“货出不去,人进不来,外资跑光光”的问题会更严重,投资更少、薪资更低、人才更加速外流,台湾经济将陷入悲观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