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爆炸:地方政府治理失败的样本(2)

时间:2019-03-26 09: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被自媒体挖出的10多年前的应对媒体监督的“响水经验”。2007年,响水发生过一次爆炸,死伤几十人,事故引来中央媒体前来采访报道,为阻媒体采访,当地采取了武力威胁、软禁、重金收买、色相利诱等方式收买记者。事后,响水宣传部门将此做法总结为所谓“经验”对外推介宣传。其实,“响水经验”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只要发生丑闻和事故,各地做法基本如出一辙,大同小异。作为治理社会的一个过程,用这种“严防死守”的思维和做法对待舆论监督,同时也阻断了大众对政府的基本信任。2011年,响水“化工厂要发生爆炸”的谣传出现后发生“万人奔逃”的背景。这表明民众和政府的信任赤字已经达空前严峻程度。政府对此并非不知情,然而不愿也无力去解决。

这就是中国目前地方治理的真实写照,它不但存在于地方层面,也多少表现在国家层面。就后者而言,用一些学者的话说,中国近年发展形成了一种兼具运动和常规治理、双轨运行的治理机制和管理风格,即用运动型治理突破常规权力的惰性和桎梏,以持续不断完成伟大的经济和社会使命,同时又用常规技术治理避免运动的失控。

但对地方政府和官员来说,因无稳定和明晰的制度保护,上级主观评价判断又难以琢磨,这种双轨运行机制反而会造成在治理上的无所适从,故出于趋利避害考虑,倾向于投资和经营人际关系,习惯于揣摩上级意图。察言观色、拿捏分寸是一个官员具有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准,繁文缛节和走过场成为政府日常管理的常态,地方治理变成一种懒政和怠政。加上GDP的政绩压力,除非某个事情或问题上面盯得太紧,或者已经处于紧急状态,如不处理将会严重影响仕途,否则,地方官员对一般的隐患和问题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往下压,易被对方糊弄。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具体的监管者是能意识到问题发展下去的严重性的,但既然大家都敷衍塞责,也就存一份侥幸,随波逐流。

从监管的规章制度之严看,中国其实做得并不差,但最后都无例外地难以逃脱“层层管、层层软”宿命,根本原因是没有人对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真正负责,因而在治理上,就没有相应的执行机制。鉴于政府垄断公共权力,社会又处于原子状态,出现事故民众只得依赖政府单一的救济管道,故为避免事故的发生,政府的责任心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关键。可惜,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由此导致官民离心离德,民众对政府信任丧失。

中国地方治理的失败故事会继续写下去。无论高层怎样强调各级官员心中要有人民,并为此采取高压手段,但照目前情形看,只要不改变党领导一切且官方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态势,一旦回归日常管理,地方政府尤其基层对民众的漠不关心和得过且过就将一切照旧。

(注:作者是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116)
94.3%
赞一下
(7)
5.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