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背后的美国危机 “大到不能倒”?(2)

时间:2019-03-25 06: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和华尔街与白宫之间的“旋转门”一样,波音高管和美国政界也存在这样的通道。这也增加了政府对波音监管上的漏洞。

现任的美国代理国防部长沙纳汉(Patrick Shanahan)此前在波音公司任职了31年,而他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位毫无政府经验,直接被总统提名为国防部长的人。国防部尚且如此,FAA就更是如此。波音能够如此轻松的加速对737 MAX的安全测试,竟然能够实现自己给自己得出测试结论,就可见其漏洞之大。

就像当年美国政府在2008年根本就没有营救雷曼兄弟的可行手段,当波音737 MAX的黑匣子初步资料曝光,美国的禁飞反而成为了对波音的止损。

正是因为多年政府的扶持和监管上的漏洞,华尔街的大型金融机构才会不断膨胀,同时加高杠杆,内部业务结构不断复杂化,最终和实体经济脱节,酿成危机。

这种风险的堆积,在其他产业上难道就没有体现吗?近期因研发阿片类药物深陷丑闻的普渡制药(Purdue Pharma)、因泄露使用者隐私资讯而官司缠身的面簿(FaceBook),都是各自行业中的翘楚,这些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都曾在大众眼中是不会犯错、不存在安全风险的,但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如果波音飞机被证明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只是成为了下一个例子。

不止是金融、医药和制造业等领域的安全监管问题掉入结构性陷阱,美国的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也被类似的陷阱所威胁。

类似波音公司一样的龙头企业,在美国俨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其垄断地位让政府不得不保它“不倒”,而正是这种保护反而加速了其竞争力的下降。

和拥有百年历史的波音相比,欧洲的空中巴士公司在飞机制造上至少比波音晚了50年,而为什么今天两家公司能够分庭抗礼?空中巴士从80年代开始,对其11种飞机投入了195亿美元的研发基金。与此同时,波音公司曾在15年时间里只研制了一种新型飞机波音777,且研发投资仅为欧洲的三分之一,大量资金进入金融市场。

90年代,为了应对空中巴士的威胁,维护美国的航空工业大国地位,波音公司宣布收购另一家美国飞机制造公司麦道公司,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民机制造商,而且是美国市场唯一的民机制造商。在此以前早已通过垄断法的美国政府,不仅对此没有阻挠而且还起了助推作用。

同时,波音公司开始调整行销战略,利用公司在美国的战略地位,通过时任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开展公关活动,直到现在美国总统出访“卖飞机”都成为了传统的一个议题。

波音的垄断地位和走出应对空中巴士的困境,都和政府的扶持息息相关,然而这也导致了市场的扭曲,从2004年欧洲和美国互相在WTO控诉其对航空制造业巨额补贴,就可知该行业深受垄断的影响之深。

“大到不能倒”的企业存在,本身就可能成为一个产业的结构性陷阱,今天的波音飞机坠毁的悲剧,以及暴露出这个陷阱的严重性。回望美国汽车制造业衰落的过程,还是今天通讯制造业所面临的威胁,其实都和这种结构性陷阱有关。而对于波音来说,打击可能才刚刚开始。

香港01

赞一下
(3)
60%
赞一下
(2)
4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