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用什么反痕迹主义?

时间:2019-03-22 20:3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经过此前几年的频密督查、“痕迹管理”遍行之后,中共宣示展开一轮新的整治运动,纠正“留痕过度”带来的问题、根治“痕迹主义”。

什么是“痕迹管理”?这个相当新颖的词组,其实源于行政管理学上的一个法则,指的是不留死角的缜密工作记录,如详细填写各种材料报表、交接班记录,作为查评和考核的依据。“痕迹管理”近年被广泛纳入干部工作、尤其是基层扶贫工作中,成为干部绩效考核手段和制度,具体内容包括要求干部留下许多会议记录,加入微信工作群,强制下载多个政务APP,要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证明“工作了”。

对此,中国媒体去年中即批评,过度“留痕”成了无用功,犹如“高射炮打蚊子”,像某乡镇举办“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某村进行一次卫生清扫要九份档案,既劳民伤财又对实际工作没有意义,舍本逐末、弄虚作假,基层干部不胜负荷,还助长了部分人的投机心理。

在高层文件中,“痕迹管理”见于去年11月26日,中共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发言。他当时批评,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延续...那次讲话的要义,中国总理李克强本月发表《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解决“过度留痕”。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文将2019年定位“基层减负年”,并发出铿锵有力的号角说:“现在到了必须打一场力戒形式主义攻坚战的时候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整治行动如期上演。本周上网,随手就能搜到浩浩荡荡的各式动员令,如某市宣布“发扬斗争精神整治形式主义”,还有收集“罪证”型的——“征集形式主义问题线索——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晒晒你身边的形式主义”,有的更制作成视频,让基层干部历数亲身遭遇的形式主义,痛痛快快大吐槽。

基层干部一吐了心声,反映的问题也很切实,然而“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病灶,来源不正是基层干部之上的中层督查单位吗?基层干部能否被减负,最终仍取决于中层的担当,现在大张旗鼓反形式主义,是否也是另一种求留痕与形式呢?

再者,减少了督查检查,高层要评估广大干部工作绩效,确保中央政策落地,则需要新的良策。

早几年,在“唯GDP”的年代,中国的干部评估可以数字化地以GDP“定生死”,而今进入强调扶贫、民生、环保的时代,干部评估面临不易量化的难题。不过,这也并非是新问题,中国有句话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描述的正是这个困境。

对于中国的吏治难题,网媒“香港01”有篇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威权体制未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出现政治放权,官僚阶层自主性和积极性会相应变强,但容易滋生贪污腐败。而当威权体制权威集中,政治收权,则会导致庞大官僚集团的自主性降低,陷入“不作为”和“形式主义”乱作为两个极端。如果高层没有强力推动一项政策时,就可能出现官僚“不作为”;如果通过政治高压强推政策,官僚们为了避免问责,就走“形式主义”。

这个困境其实自古既有之,它反映的是中国地域辽阔,行政层级多,权力和信息都高度不对称的现实。在中国,权力是对上倾斜,信息又是对下倾斜,于是下级非常惧怕上级的权力,却能有各种方法利用信息优势,以推诿塞责、弄虚作假方式应对上级。

这一问题如今以新面貌出现,可见中国吏治和现代治理仍面对困境。不过,既然问题的根源清楚,解决之道也可以很简单,只要稍调整权力与信息的不对称,允许社会存在其他“话语权”,放开媒体与舆论监督,那无需那么多“痕迹管理”,中央政策落地实效就能看清楚。有效放权与允许监督,这其实是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绕不开的一道坎儿,中国能否迈得过去呢?

赞一下
(9)
90%
赞一下
(1)
1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