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纵使有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中国产业转移和企业外迁之路,却仍不够迅速,仍任重道远。外迁缓慢,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企业家的“母国情结”。这既是对国外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也是个人情感心理的需要。中国文化讲究“衣锦还乡”,成功之后继续异地扩张少有涉及;无论是投资还是“打工”,背井离乡通常是无奈之举,少有优先选择。
经营能力。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市场,以及中国普通制造业外迁目的地西亚地区差异较大的人文环境,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这直接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外迁。
产业配套能力。中国虽然劳动力和土地便宜的禀赋优势已逐渐消失,但产业体系完善,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的配套能力。2000年后,中国各地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快速发展,在全球竞争中积累起自身的产业链优势。各地面向全球市场推进产业集聚、以核心企业为抓手推进产业集聚,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而海外无论是作为生产端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作为市场端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外迁制造业的配套,整体上都显不足。除非有足够大的劳动、土地等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位差”,配套能力的差距,使得大量中国企业外迁不能成行。
为了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中国必须像为了培育新兴产业而重视“招商引资”一样,为企业外迁提供服务。首先,至少不能对企业外流设置门槛(现实中企业转移常有许多障碍,比如严格查税和监管升级);其次,国家层面要和外迁目的地大力发展区域一体化,加速中国经济和海外经济的融合,使得中国的产业配套能力可以延伸至海外;第三,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货币环境;最后,企业外迁要与国内产业链提升、结构调整相结合。总之,笔者认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保持中国经济外向型发展的定力,使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不受海外环境变化而改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徐瑾[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