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建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香港各界反应热烈。规划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第二,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明确了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同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多年以来,香港是以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工商业支援及专业服务业、旅游业为经济支柱产业,社会也一直在探讨香港经济的转型,但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国内地经济崛起,内地城市急促发展,同时全球化有倒退迹象,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使中国大陆经济与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这次大湾区规划,基于香港跟内地其他城市的不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粤港澳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为香港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区域城市分工 香港定位明确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规划提到各城市定位,各有分工——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四大中心城市的表述,反映了各市政府的发展目标,功能上有一定分工。香港定位的表述,也非常符合各界的期望,其中也隐含了城市合作的机遇与可能的竞争。香港对广州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例如香港科大广州分校)、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和创新创意之都,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例如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广州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发展广州机场与广州港,香港国际机场需要加快发展,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需解决制度配套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以大湾区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加强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其中牵涉到很多具体的合作。对于香港来说,主要是利用大湾区为香港的企业与市民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为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遇。合作方面已经有很多讨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进一步稳固香港的金融、航运、贸易、航空枢纽中心地位,比如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空域合理协调规划,充分发挥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的潜力。
第二个方面,就是香港的企业与市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发展、工作与居住,有很多制度配套与安排需要解决,包括港人在大湾区的市民身份,同居住有关的福利问题,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等方面。
如果港人在大湾区长期居住与工作,理论上应该获得内地居民的所有同等待遇,使他们可以安心在大湾区工作。同时,港府也应该继续支援在内地工作与生活的港人;回乡证的设计也需要升级,使它能同内地居民身份证一样,广泛使用各种电子服务(如购买高铁票或者直接乘搭高铁)。
第三个方面,就是香港与大湾区城市的互通。香港是地方小、人口密集的城市。广东的珠三角人口众多,腹地辽阔。所以在两地人流、车流互通的时候,两地不应该是完全对等的流动安排。可以利用珠三角比较大的腹地,给香港提供更多的开放措施,比如容许香港的汽车“自由行”。就像现在,香港市民可以用回乡证自由出入内地,内地居民是通过一定的管制进入香港。这样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减少对香港的负面影响。
需避免城市间恶性竞争
在创科合作方面,很多合作可以在大湾区的珠三角城市进行,但是不少交流合作活动也需要在香港进行,特别是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为方便内地专才来香港交流或短期合作,需要为内地专业人士提供便利的入境香港安排,有需要时可以快速申请签注,前往香港。
但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将继续存在。良性竞争要支持,每个城市增强自己的实力,然后发挥所长;需要避免的是恶性竞争,或者是以牺牲其他城市利益为出发点的竞争。大湾区需要从整体上协调各个城市的发展。从大湾区规划内容来看,香港、深圳、广州都在发展港口与机场,需要从国家层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层面,做好合理的安排,使大湾区的航空服务能够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不会造成过度的投资、造成不必要的剩余能力。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及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