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开放政策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议程。这些新政策议程表明中国的开放政策已经进入了4.0版。十八大之后,首先出台的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之后建立了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此基础上,十九大之后,又加上了海南自由贸易港试验区。
近年来,欧美在内部分配机制出现问题、社会高度分化的情况下开始盛行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与全球化背道而驰,而中国则大力提倡进一步的全球化。...在达沃斯经济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等多个场合,宣示了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决心。同时,中国本身则加快了开放的力度。
尽管表面上,一些人认为中国近来的开放是因为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但实际上中国或许通过利用外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进行主动开放。很显然,进一步的开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需。新一波的开放政策包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经济大平台、修改外资投资法、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关税等等,可说是全方位的。
中国如何从开放政策的1.0版走到今天的4.0版?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自近代被西方打开大门之后,开放一直是大趋势,无论是被动的开放还是主动的开放。改革开放之前的毛泽东时代被视为是封闭政策,但当时的“封闭”政策是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构成的安全威胁。
尽管当时的中国领导层可以说“不得不”实行封闭政策,可一旦有开放的机会也不会放过。因此,中国并没有什么困难和美国建交。之后,在华国锋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了开放政策,尽管当时被批评为“洋跃进”(或者“洋冒进”)。在一定程度上,华国锋的政策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对开放的迫切心态。
1978年中国正式进入今天所说的“改革开放”时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把开放和改革放在同等的位置,可见开放的重要性。但“开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的中国处于邓小平所说的“贫穷社会主义”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低(短缺经济),资本高度短缺。同时,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经济和现代化,而这些又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请进来”政策后的改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大趋势。这个判断既是中国对世界的期望,也是中国自己努力争取的目标。中国到今天为止仍然强调的“发展机遇”的起源就在于此。
发展经济需要资本。因为资本短缺,中国实行了“请进来”的政策,即主动打开自己的大门,让外资进入中国。西方资本当时对中国还是抱高度的怀疑态度,首先进入中国的是海外华人资本,香港、台湾、澳门和新加坡。中国拥有大量的海外华人,这是中国的优势。
从统计上看,西方资本只是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之后,才开始有规模地进入中国。为了吸纳外资,中国确立数个沿海经济特区,让外资享受一些“特权”。这在当时被视为是激进之举,被一些左派人士批评和攻击。但开放是大势所趋,之后没有任何批评能够阻碍开放政策。从80年代到今天,尽管对开放的批评成为常态,但开放本身也成为了中国的常态。
如果“请进来”是开放政策的1.0版,那么90年代开始的“接轨”是开放政策的2.0版。1980年代,中国也花了很多努力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但因为内部阻力太大,并没有成功。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确立,为中国的开放政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主动实行“接轨”政策,即主动修改本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契合国际社会的标准。
中国努力不少,修改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制度层面积极加入国际贸易体系。“接轨”政策对中国方方面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在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经济制度体系,并通过和有关国家(尤其是和美国)的艰苦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接轨”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不是很容易。当时,中国国内不少人大呼“狼来了”,无论在意识形态层面还是实际利益层面,阻力不少。但“接轨”和加入世贸组织,可说是中国抓住了二战之后最大的一个发展机遇,改变了中国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