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此轮手段符合以民生为本发展新思路

时间:2019-03-07 07: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特稿

[email protected]

中国强调做大国内市场对抗外部压力,从大手笔的基建投入,转向着重精准有效投资。

受访学者指出,官方此轮拉动经济的手段,符合中国追求高质量和以民生为本的发展新思路。

中国前天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776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168亿新元),比去年增长400亿元,但强调“合理扩大有效投资”。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昨天在一场记者会上,也提出要突出基础设施“精准投资”,强调中国“不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搞‘大水漫灌’”。

官方将继续利用投资,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运行,但何谓“有效投资”和“精准投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受访时向《联合早报》指出,上述表述并不意味不再推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是“不乱投、不瞎投”。

中国经济增长过去对基础设施投资存在严重依赖,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时,大规模投资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保增长”的做法在各地十分普遍,被形容为“铁公基”模式。

但这种偏重追求增长数字的经济拉动模式存在诸多后遗症,例如造成资源浪费、债务风险等。

赵锡军分析,从前一些地方为了拉动地方生产总值(GDP),投资各种大型项目,但未必解决民生所需,甚至造成产能过剩;相反的,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则强调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问题。

他认为,这更符合中国当前以民生为本的新发展理念,目的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个目标比原来为了达到GDP增长目标要宽泛和复杂得多”。

有分析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和发改委此次提出的“有效投资”和“精准投资”,意味着除了继续进行战略性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国也将注重能补齐城市短板,例如在养老、托幼等领域的投资。这类投入与促进消费的目标相辅相成,有助于扩大中国市场内需。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正设法推动内部消费稳定增长,通过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释放14亿人口的内需潜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顺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婴幼儿照护服务。

中原银行经济学家王军受访时指出,转向民生领域的投资与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在经过10多年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后,中国基建领域原有的瓶颈已逐渐解决,反而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体现在民生领域的短板上。

他说,教育、养老、医疗等“软环境”类的基础设施目前是城市发展短板,“这些领域的投资做好、做到位,可以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也能让民众更愿意扩大消费。”

赞一下
(10)
66.7%
赞一下
(5)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