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2035年现代化 中国须推动更彻底改革

时间:2019-02-28 07: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分析,中国如果不推动更彻底的改革,大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恐难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北大光华和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昨天联办两会前经济形势和政策展望分析会。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演讲时表示,根据保守估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大致意味着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35年达3万5000国际元。若以今天的购买力平价计算,这约是12万2500元人民币或2万5000新元。

许多发达国家在二三十年前达到这个水平,例如美国(1988年)、德国(1998年)、日本(2004年)。

为在2035年实现3万5000国际元人均GDP,中国需克服哪些结构性问题?光华发动40人对此展开研究,为中国国家发改委作报告,供政府制定2021至2025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时参考。

刘俏昨天介绍研究成果时指出,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需要把包括资本、劳动力等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到2.6%至3%,而这非常难做到,即便过去20年不断孕育出高新技术的美国,全要素生产率也仅在1%左右。他强调,中国需要推行更大力度、更彻底的改革,让市场化的力量真正主导要素配置。

中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需要转变。农业在2017年对GDP的贡献仅7.9%,却用了近27%的人口。未来17年中国需在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大做工作,实现两成以上人口从农业就业转向更高价值的工业和服务业。刘俏认为,中国一定得保持较高的制造业比例,不能在关键领域依赖他国。

人口老龄化是迫切须面对的大问题。光华保守估测,到了2035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比率将达23%,约3.7亿人。中国目前的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是37岁,到了2035年是46岁。这将对抚养能力、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等带来挑战。

如何让城乡结构转型是另一个大问题。随着越来越多人将从农村迁入城市,如何改革户籍制度、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以及照顾留在农村的老人,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是严重缺乏基础技术的科研,以致基本的核心技术、核心领域不能形成供应链的闭环。

刘俏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投资效率低。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处在3%的低水平,投资者为寻求投资规模不得不提高杠杆率。他说:“今年的财政政策会变得激进一些,基础投资、基建会加码,怎么保证投资者回报达到一定的水平,重新避免以前犯过的一些周期性错误,这是需要思考的大问题。”

他指出,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位置,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中国目前更接近下游,不像美国掌控许多上游技术。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也谈到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他指出,过去10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比前30年下降了两个点,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直接反映的是企业资本回报率低,尤其是国企和地方政府超前的投资。

他说:“民间的P2P爆雷300亿元,对中国无伤大雅,真正的雷是每年十几万亿向国有企业的资金输送,向地方政府的资金输送。”

问及如何解决老龄化人口的问题,陈玉宇指出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已经很高,还有空间做的是鼓励晚退休。

赞一下
(21)
44.7%
赞一下
(26)
55.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