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扛鼎之作。(网络照)
春节贺岁档,中国电影的狂欢。
一部不适合春节气氛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却在极高口碑的支撑下,完成了票房逆袭。到大年初四(2月8日),该片票房已超11亿元人民币(约2亿2000万新元),成为档期票房第一。
《流浪地球》号称“硬核科幻”。该片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虽然在不惜血本的好莱坞和不吝烧钱的中国影视界不算太高,但所表现出来的辉煌场景、故事情节与逻辑叙事却丝毫不输好莱坞大片。该片口碑票房双收自在情理之中。
《流浪地球》口碑和票房,是在对标好莱坞大片得出的。简言之,好莱坞大片是中国大片的“金标准”。本世纪第一个10年,“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集体学习李安《卧虎藏龙》,掀起一波武侠大片的“申奥”(奥斯卡)热潮。然而,这些“申奥”影片,场面宏大有余,故事叙事不足,引发观众“东施效颦”的嘲讽。这波“申奥”热潮,也让中国进入商业大片时代,中国大片票房开始从“亿+”逐步走向“数亿+”,乃至“数十亿+”。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609.76亿元人民币,超过北美票房居全球第一。
这意味着,美式好莱坞大片的大制作、大场景,中国影人已经玩得纯熟。中国庞大的观众群、宏大市场及不吝投资影视产业的资本,也让好莱坞不得不重视中国市场,从最初的中国元素点缀、中国影星担任“绿叶”到真切向中国市场致敬,作为影视产品的好莱坞大片,也难以摆脱资本和市场的铁律。
对此,英国《卫报》曾言,好莱坞为了取悦中国,向中国“艺术投降”。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产品——软实力的象征,在欧洲曾被视为“美国文化侵略”。中国“申奥”电影盛行和观众沉迷好莱坞大片,也曾被国内电影人、影评论者嘲讽为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其实,这是强势文化产品带来的共同文化焦虑。
影视文化产品的影响力、软实力和国家硬实力有逻辑关系。中美电影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互相融合,正是中美实力,或者说是深度利益攸关的折射。有趣的是,不管中美影视文化对撞中产生如何的焦虑不安,中国商业大片以美国为参照却是不争的事实。好莱坞则看重中国市场和观众的票房动力。中美电影实际上属于双赢。
《流浪地球》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扛鼎之作,被视为开辟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这部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双高,甚至引起了执导过《泰坦尼克》《终结者》和《阿凡达》的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的关注。他在新开的微博上发文,祝《流浪地球》太空之旅顺利,祝中国科幻电影好运。对此,《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受宠若惊”地对“卡神”(卡梅隆)致敬,强调“小破球,一定要记住,你大爷永远都是你大爷”。
郭帆对卡梅隆的致敬,恰是《流浪地球》难脱好莱坞科幻大片叙事的写照。该片的特效制作是由美国公司完成的,场景布置也是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翻版,拯救世界的人设模式,刘培强父子三代的英雄情结和爱之模式,还有韩朵朵这个人设的“小女孩”角色,也是好莱坞大片常见的“地球—宇宙—国家—团队—朋友—家人”背景下“灾难与爱”的再现。这些都是作为好莱坞大片必不可少的原素,而且是在北美和中国市场屡试不爽的商业保障。
就此而言,中国科幻电影还刚刚起步,在制作水准和电影叙事上刚刚达到好莱坞电影的标准。即如郭帆导演所言:“我们比那个(《星际穿越》《阿凡达》)差太远了,刚起步,是一个小学生幼儿园的人,人家是大学生。所以我们在工业水准上根本做不成《星际穿越》,差《阿凡达》还很远。”
尽管如此,《流浪地球》已属不易。如果该片在北美市场上映取得不错的市场效果,则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取得了真正的市场成功。毕竟,作为“学生”的中国科幻电影,得到“老师”的认可,才算是真正成功。有趣的是,中美电影的利益攸关和市场竞争,也牵涉到国家和民众两个层面的复杂关系:国家层面,美国对中国这个“学生”开始越来越沉不住气,开始痛下狠手防止“青出于蓝”;民间层面,美国观众对中国电影还存在轻漠,中国观众则两极分化,一方面太过分高调赞中国电影超越好莱坞大片,另一方面则有观众逆反地支持好莱坞大片。这从豆瓣上中国观众的争议即可一窥端倪。
一部科幻电影,也会延伸到中美关系层面,恰恰折射中美关系相生相杀的复杂关系。
《流浪地球》固然充满美国特技和叙事的痕迹,但也有好莱坞科幻大片所没有的中国式情怀。地球灾难式的好莱坞科幻大片,美国人的模式是丢弃地球,或者寻找新的家园,或者殖民其他星球。即使是地球灾难模式,也往往是外星人入侵或人类战争(核爆、环境破坏、自相残杀)的结果。
但《流浪地球》的灾难,源于太阳的衰老而非人为原因,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自然关系”的诠释。此外,对于地球灾难,中国的处理方式是带着地球流浪,更凸显中国不离不弃“根文化”的家国情怀。此外,《流浪地球》虽然写的是中国人拯救地球的英雄主义,但更强调了“联合政府”的集中领导和各国民众的齐心合力。这和好莱坞大片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有着本质不同。
《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科幻电影,内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值得一看。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