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创盛
“派钱”理应是一团和气、开开心心、皆大欢喜的;特区政府派钱却换来市民大众一肚子气,不但不能加分,甚至被扣分。笔者认为,由“关爱共享计划”所引起的乱象和弊病绝非单一问题,表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在值得特区政府深思、反思。
笔者尤其不满的是,在计划推行后,政府竟短时间内接连改动安排,先是宣布递交申请时不用附上住址证明及对邮资不足的邮递申请会宽松处理;及后又宣布会在约200个房屋委员会辖下的屋村办事处(包括位于公共租住屋村、租者置其屋计划屋村及可租可买计划屋村的办事处),以及14个民政事务总署民政咨询中心增设投递箱。然而,直至开始接受申请前一天,我们看到大量充当投递箱的“原投票箱”仍然未贴上申请表的贴纸。
反映行政效率低下思虑不周令人担忧
诚然,相关的调整是善意的、正面的,可谓“做好过唔做”,但同时也会衍生一些问题、混乱和不满,例如有市民以为不用递交住址证明,便等于申请表上不用填报地址或填写新的申请表;也有市民不满政府太迟才宣布会宽松处理邮资安排和增设投递箱,认为对稍早前贴足邮票和邮寄的市民不公道,浪费了他们的邮费。至于收集箱的贴纸方面,以投票箱充当申请表收集箱,可谓是一个环保的决定,无可厚非;但新增区区几百个收集箱,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来贴上新贴纸呢?竟然用了两天也未处理好?
说实话,由财政司长去年宣布财政预算案的“补漏拾遗”措施至今,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港府理应有充足时间来研究各类型因素和处境,但出来的效果仍然“甩甩漏漏” 、“一改再改”,难道以一年时间来推动一项派钱政策还未够时间“深思熟虑”吗?较之于问题的表象,弊病背后所反映的行政效率低下和思虑不周,更令人担忧。
此外,派钱切忌“不患寡而患不均”,对弱势社群的感受,特别需要注意。虽然港府是次派钱的原意是“补漏拾遗”,故去年获发长者生活津贴、高龄津贴、伤残津贴、综援等津贴“三粮”的人并未能申请“关爱共享计划”。问题在于,去年年中所获发的“三粮”,跟是次4000元申请,在时间上相距甚远,很多老弱社群也以为“关爱共享计划”是个新计划,根本想不到自己过去已“受惠”,更不会联想到“关爱共享计划”的原意,所以对于未能申请4000元特别不满,并特别难以释怀。既然4000元是补“三粮”的“漏”,两项政策便不应该相隔太远,否则只会“解决一个问题同时又制造另一个问题”,这也是港府应加以检讨、注意的地方。
所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说实话,与其他重大公共政策比较起来,“派钱”绝对算不上是复杂的行政措施,但港府仍然表现得焦头烂额、手忙脚乱、思虑不周。若港府还不着力提升施政效能,只恐怕更没有能力处理其他重大议题。
(作者是香港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