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望 来源:明报
2018年底,日本防卫省公布,海上自卫队P-1海洋巡逻机在监控通过能登半岛的韩国海军“广开土大王”号驱逐舰(Kwanggaeto the Great, DDH-971)时,被该舰以用于指挥舰炮及RIM-7P海麻雀飞弹的火控雷达照射。对此,韩国方面坚决否认,引爆日韩口水外交战。防卫省其后公布相关影片,意图逼迫韩国政府道歉认错。
姑且不论日韩两国谁对谁错,这段防卫省影片的公布,反而透露了海上自卫队战机在一线执勤时的实况。在影片中,日方飞机向韩方呼叫,自称日本海军(Japan Navy),而非海上自卫队(Maritime Self Defense Forces)。日本国内民间人士惊呼:搞了半天,自卫队对外执勤时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军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自卫队性质“见风使舵”
防卫体制的复杂安排与自卫队是否合宪,常年来在日本国内被称为“神学争论”。一方面,和平宪法第九条限制日本在解决国际争端时使用交战权,只保留最低限度的自卫权。和平宪法第九条的全文为:“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久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以及用行使武力或者武力威吓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了达成前项的目的,不保有陆海空军以及其他的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不过另一方面,日本又和世界首强美国结盟,并逐步发展自卫力量。因此日本的和平主义是有前提的,脱离日美同盟和自卫队来谈论日本的安全问题不切实际。自战后以来,自卫队到底是不是军队,在日本国内一直争论不休。
日本官方在防卫问题上长期秉持“见风使舵的折衷主义”,尝试模糊自卫队的性质。所谓“见风使舵的折衷主义”,就是指政策的决定不是根据既定的原则,而是根据外界的环境和舆论的导向。当决策者判断外界的环境和动向呈不确定状态时,就会将政策的表述模糊化,并有限度地将各派的主张纳入政策,以达到可进可退、左右逢源,避免被批。因此,我们会发现自卫队的装备名称甚为奇特。例如空自会把“攻击机”称为“支援机”,陆自会把“火炮部队”称为“野战特科部队”,海自则把“轻航母”称为“直升机护卫舰”,都是为了避免国内外批评日本扩张武力而使用的政治语言。
同样,2018年底,日本《新防卫大纲》出炉后,日本在野党质疑安倍改造“出云号”直升机护卫舰违反“不可发展和装备给别国造成威胁的攻击性航母”的宪法解释。安倍政府的反应是,改造后的“出云号”是多用途运用母舰,平时不会搭载固定翼飞机(美制F35B),因此“出云号”不算攻击性航母。这一处理方式,如同强调自卫队不是军队,纯属官方的政治语言游戏,既想要发展武备,但又怕被反战的日本国民和周边国家指摘,所以尽可能采取模糊的用语误导民众。从军事角度来看,对航母的分类从来没有攻击性航母和防卫性航母的分法。按照吨位通常分为轻航母、中型航母和重型航母,或者按动力来源分为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武器的运用,和军队战略有关,而非取决于武器本身。二战期间,帝国日本秉持扩张战略,即使一艘小小的日本炮艇也不断处于进攻状态,谈论“出云号”不算攻击性航母,显然缺乏常识。
日本政治语言的猫腻
因日韩海上摩擦而公布的日本军机巡航影片,令外界一窥日本对自卫队定位的本音(日语,意思是“真实的想法”)。事发后,有日本评论员杨井人文敏感地留意到这一问题,在其专栏中如此写到:我们终于看到,我国是如何在国外和国内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解释自卫队这个概念。在平成即将结束之际,对日本是否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我们依然没有明确定论。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