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政珉、乔纳森·韦策尔:中国会向内转吗?

时间:2019-01-17 07:3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成政珉 乔纳森·韦策尔

从表面上看,如果贸易紧张局势继续升级,中国和美国似乎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从美进口只占GDP的1%。在美国,由于其庞大的内需驱动型经济,相应的数字分别为1%和3%。撇开这些总体数字不谈,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从全球化行列中撤退,仍将带来巨大的代价。

诚然,中国一直在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以实现经济再平衡:自2015年以来的15个季度中,有10个季度的国内消费占GDP增长的60%以上,2018年上半年更是达到80%。在许多消费类别中,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在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票房冠军。目前,中国还贡献了30%的全球汽车销量(以及43%的电动汽车单位销量)和42%的全球零售电子商务交易额。

此外,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现,从2000年至2017年,世界对中国贸易、技术和资本的敞口(exposure)不断增加,而中国对世界的敞口在2007年达到顶峰,此后一直在下降。就在2008年,中国的净贸易盈余还占GDP的8%;到2017年,该比例已降至1.7%。这比德国和韩国都要低,后两者的净出口贡献了GDP的5%至8%。

在经历了一段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时期后,中国伟大的“对外开放”似乎正在失去动力。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关税下调了一半,到2008年已降至8%。但到2016年,关税又回升至9.6%,比美国和欧盟的平均水平高一倍多。同时,中国对外国资本流入服务业的壁垒仍然很高。中国政府似乎在推动国内企业的成长,尤其是通过其“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23个重点子行业中的11个制定了国内企业指导方针。

尽管如此,这些趋势未必意味着中国正在向世界关闭大门。事实上,中国不太可能变得越来越自给自足,而原因有五个。首先,中国仍然依赖外国技术,在2011年至2016年间,它有一半的技术进口来自三个国家——美国(27%)、日本(17%)和德国(11%)。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字在过去20年里几乎没有变化,尽管中国非常努力地在国内推动创新。

其次,如果中国闭关锁国,将会损害邻国的经济前景,从而破坏其周边地区的稳定。例如,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的一项分析,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将因为美中贸易的萎缩,而可能各自损失0.5%至1.5%的GDP,这反过来不利于中国成为区域贸易支柱的雄心。

第三,如果向内转,中国将开始错失目前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的投资和专门知识。截至2015年,在华外资企业有48万1000家(是2000年的两倍多),雇用了大约1400万人。约40%的中国出口产品由外国公司或中外合资企业生产。此外,外国企业在中国生产87%的电子产品和59%的机械产品。这些行业受到当前贸易争端的影响最大,并非偶然。

中国美国商会的一项调查,重申了人们对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影响外国投资的担忧。已经有31%的美国企业表示,它们可能推迟或取消投资决定,18%可能将部分或全部制造业务迁往国外,3%甚至可能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第四,贸易萎缩可能会削弱中国解决国内经济诸多低效问题所需的改革动力。例如,如果中国被迫向经济注入更多流动性以抵消贸易损失,中国调整金融体系以管理和高负债水平相关风险的努力,将被搁置一边。同样,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总体计划的一部分,资产回报率只有民营企业的30%至50%、效率低下的中国国有企业,也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但如果经济承受压力,这些措施也可能因为担心损害就业而被推迟。

最后,更广泛地说,有充分证据表明,全球互联互通有利于经济增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现,过去10年来,全球商品、服务、资本、人员和数据的流动,使世界GDP增长了大约10%。

中国伟大的对外开放的逆转,不仅会伤害中国,还会伤害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人。失去了中国的市场、资金流量、出口和人才,将导致价格上涨和增长放缓,而降低竞争水平对美国产业的好处则不那么明显。据估计,中国进口商品使美国消费品价格下降了27%。麦肯锡全球贸易数据库的数据显示,鉴于77%的中国对美出口是用于生产制成品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商品,美国企业将受到贸易关税上调的直接冲击。

向内转对中国来说可能很有吸引力,但这样做的经济代价将是巨大的。人们希望(或许是抱着一线希望)为期90天的提高关税休战能够维持,以便达成持久的贸易协定。

作者成政珉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上海高级研究员。Jonathan Woetzel是麦肯锡资深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董事。

英文原题:Could China Turn Inward?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18.

赞一下
(6)
33.3%
赞一下
(12)
6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