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亚洲的困局 国家之间无共识

时间:2019-01-08 10: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郑永年专栏

大约20年前(即上世纪末),曾任新加坡外交官的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出版了一本题为《亚洲会思考吗?理解东西方的分歧》的著作。在作者看来,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横跨从日本、印度尼西亚到阿拉伯世界,涵盖了伊斯兰、佛教、儒教和印度教等几大文明,人口占了全球的60%。(当时的)经济总量即将在未来15年内超过欧洲和北美。但是,西方人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对亚洲人的态度依然如故。作为外交官的马凯硕因此有感而发,希望促成西方对亚洲的新思考。

今天,离这本书的出版20年过去了,不仅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贸易国,日本是第三大经济体,印度也正在快速崛起,但“亚洲人会思考吗?”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如果说亚洲人不会思考,很多人必然会感觉到被“侮辱”,并且这样说也不公平,因为如果说亚洲人不会思考,亚洲的变化又如何解释?亚洲书写了二战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故事。

二战之后,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之后是“亚洲四小龙”创造了公认的“东亚奇迹”,之后便是中国的经济奇迹,现在全世界的眼光又落到了印度的崛起上。但问题在于,即使亚洲人有思考,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亚洲人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即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话语感到不满意,但在行为上一切依然以西方话语为依归。

马凯硕的《亚洲会思考吗?》想给西方读者传达出“亚洲会思考”这样一个信息,希望西方对亚洲事务做重新思考。如果那样,这本书的书名应当为《西方会思考吗?》而不应当是《亚洲会思考吗?》。但从现实来看,这本书的书名最也恰当不过了,因为现实的情形是:不会思考的不是西方人,而是亚洲人本身。

这本著作在西方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在亚洲所产生的影响。这个事实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西方人对亚洲不是不会思考,而是经常做“错误”的思考。当代亚洲的崛起是西方人最为关切的事情,无论是日本的现代化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都在西方得到相当充分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当代中国崛起的研究了。

同时,对亚洲事务的关切也充分反映在西方诸国对亚洲政策的变化上。相比之下,亚洲人本身除了照抄照搬西方话语之外,对亚洲经验的“知识化”可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有关亚洲的话语仍然为西方人所掌握。

所以,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西方对亚洲事务的“不当思考”,而在于为什么亚洲人有丰富的实践但不会思考。

一句话,亚洲还没有脱离西方的“殖民”,或者说西方仍然在“殖民着”亚洲。

亚洲的两个殖民阶段

就殖民来说,亚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近代以来的“被殖民”阶段,即西方强权的殖民地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多亚洲国家被西方国家所打败,沦落为西方的“殖民地”。即使中国也成为了毛泽东所说的“半殖民地国家”。所要强调的是,这个阶段是“被动”的殖民。

第二个阶段即二战之后的“主动”的思想殖民阶段。在这阶段,通过亚洲各国的反殖民运动,物质意义上的殖民地消失了,但思想上的殖民地主义根深蒂固,不仅无意识地存在下来,而且变本加厉。在“被动殖民”阶段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抵抗,但在“主动殖民”阶段,不仅毫无抵抗的迹象,更有自我“摧残”现象的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存在已久、产生的原因也很复杂,但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是可以观察得到的。

首先是近代以来的很长时间里,亚洲国家力量弱小,无法改变西方持有的亚洲话语权。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打败欧洲国家(俄国)的亚洲国家。日本曾经试图通过把欧洲列强赶出亚洲的方法,确立自己的亚洲霸权,即建立由日本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日本帝国主义的做法不仅没有帮助日本确立亚洲霸权,其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更是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战争。

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被“吸收”进西方阵营。尽管日本战后很快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日本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的主权国家,无论内政和外交深受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制约。日本之后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也基本上属于西方阵营,无法改变现状。进而,为了让西方接受他们,这些经济体往往采用“投降”政策,把自己伪装成西方,即尽量强调其和西方的雷同之处,而不敢张扬其和西方的不同。

赞一下
(59)
77.6%
赞一下
(17)
22.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