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新一叶
中国官方对“中国制造2025”的宣传不仅在近月来日趋低调,对其定位更在上个月出现变化,随即引起外界的关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陆慷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访问期间,被主持人问及中国对“中国制造2025”的未来计划后,首先纠正说,外界的报道存在偏差,“中国制造2025”目前只是规划指南,还不是正式的行业政策。
陆慷接着指出,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日本与德国,都会对自己某一产业领域有发展规划,中国的类似设想没有太大区别。
但他强调,如果要形成政策,就需经过充分论证。
自从中国政府在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旨在10年内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之后,外界普遍视之为官方支持科技产业的一项顶层政策。中国国务院后来还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并将它列在政府官网的“文件政策”一栏中,之后又发布了11个配套文件。总理李克强多次外访时也公开宣示要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战略对接。
正因如此,陆慷对外澄清“中国制造2025”目前不是政策,有些出乎外界意料,但其实也不难理解。“中国制造2025”已被视为美国打响与中国贸易战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因此陆慷的表态和官方过去几个月来淡化对“中国制造2025”的舆论宣传一样,显然是为了回应美国的相关质疑,力图为双方即将在下个星期举行的贸易谈判释出诚意与善意,也展示中国希望与美国缓解贸易摩擦的意愿。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中国会放弃“中国制造2025”。中美贸易战恰恰让中国意识到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去年发生的中兴事件更是赤裸裸地暴露了中国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现实。
陆慷在访问中就补充说,中国将根据自身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对未来发展规划做出符合实际的改进。他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这与是否要结合中美谈判情况进行修改,则不一定有必然联系。
可以判断,即便“中国制造2025”一词最终销声匿迹,或者如一些外媒预测般将会有所调整,其核心计划不太可能被取消,因为这项宏观战略攸关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并牵涉重要的国家利益乃至国家安全。
以纳入“中国制造2025”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官方的相关计划显然没有间断过,其主要目标——加快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也正在逐步落实中。
中国官方上个星期四(2018年12月27日)就宣布,北斗系统在开通亚太服务的六年后,正式提供全球的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自1994年启动以来已经历三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官方深刻意识到其导航系统受制于美国GPS系统的种种弊端,于是加快了研发工作的步伐。如今,北斗系统顺利开启全球服务,标志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摆脱对美国系统的依赖。
随着北斗的服务与技术升级,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将明显增强,未来再也无需担忧被美国限制使用GPS系统,影响需要在卫星定位导航的支持下才能有效运作的武器军备的效能。
官方这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并没有公开提及北斗系统的军事价值,可能是考虑到美国方面的感受。不过,伴随北斗卫星组网的进一步完善,这套导航系统的军事意义只会日益凸显,中国无论怎样保持低调,恐怕无法完全避免挑起美国的敏感神经,届时或将开辟两国之间的另一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