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事件”与中美关系的“大局”

时间:2018-12-26 08: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孙兴杰:从华为事件,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进入“无人区”的孤独,也看到中国强大的目标也并非“敲锣打鼓”就能实现。

12月初,华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机场转机时被拘捕,随后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无可否认,“华为事件”与现在的中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及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之际, “华为事件”非常可能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对于孟晚舟女士、华为以及中美关系,我们都有理由进行认真的思考或者反思,就像前几年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所说的,华为进入了“无人区”,从追赶到超越,孤独、危机相伴相随。“华为事件”作为一个事情本身,需要更多的法律专家和技术专家来解决,而在中美关系层面也需要“就事论事”性质的一般性讨论,但更重要的是,要对华为未来的发展之路、中美关系的未来前景有所反思。

孟晚舟女士被拘留,以及随后几次听证会,引发了中国国内外媒体的热议。国内舆论,尤其是自媒体,进行了一轮轮爱国主义的动员。孟女士已经得到保释,未来是不是要引渡到美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尤其是法律领域的博弈,相信华为会寻找最好的律师打赢这场法律之战。

回到事件本身,在12月之前,美国已经发出了逮捕令。之所以拘捕孟晚舟,主要是认为华为涉嫌对伊朗出口违禁产品,这样的指控是不是合理?当然可能有不合理之处,但是美国一直就是这样“霸道”。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之后,法国的石油巨头道达尔就“及时”退出了。法国总统马克龙是非常坚定地支持伊核协议的,但他也承认,自己并不是道达尔的CEO,也管不了企业的决策。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美国的单边制裁是可以“霸道”全世界的;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顺势而为也是必须做出的明智选择。

华为公司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客观冷静。华为是专业的通讯公司,对孟晚舟被拘事件做出了合理有度的反应,在公共关系和沟通方面也是非常专业的。

事件聚焦到了孟晚舟女士的保释问题。经过两次辩论之后,孟晚舟最终获得了保释权。焦点也转移到了中加关系上面。可以说华为事件的第一个受害者是中加关系,从网络舆论的讨论来看,中国对这个相距遥远的北美国家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的。加拿大算不上超级大国,但也是G7成员国,是西方世界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对加拿大的了解也需要不断深入。

未来一段时间的焦点可能是孟晚舟女士是不是要引渡到美国。美国总统特朗普说如果有利于美国的利益就会干预此事,事实上也给这一可能的引渡案打上了政治色彩。

华为事件如果要止步于一个公司高管的问题的话,那么未来需要在法律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除了寻找和相信一流的律师之外,也需要在加拿大以及美加的引渡条约上做充分的准备。这对华为的法务部门以及高层决策者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在中美元首阿根廷会晤的时候,孟晚舟女士被拘押,这可能是个巧合,但又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当中美关系处于一个分水岭的时刻。很多媒体认为,孟晚舟被拘押的本质就是因为华为的5G技术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为了阻遏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而采取这样的做法,很多人赞同这一说法。

与“华为事件”相并行的是,中美关系是不是已经转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几乎可以用这个理由解释在中美之间发生的所有事件。这样的想法或观念也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在中美关系处于摩擦和冲突的时刻。

首先,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已经对中国的身份进行了界定,那就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是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修正主义国家”。特朗普上任之后不到一年,就出台了这样的报告,对中国以及中美关系也进行了界定。至少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这样的看法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其次,从今年3月开始,美国对全球的贸易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中国的贸易战,当然,中美首脑达成了重大共识,能不能在90天内将共识落实为政策,关系到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为什么将中国作为贸易战的首要目标,浅层次的原因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 但贸易战半年以来,中美的贸易失衡结构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也说明中美贸易结构与两国的产业结构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出版的白皮书也充分说明和阐述了中美贸易关系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未来一段时间里有可能对美国构成重大地缘经济挑战的国家, 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超越美国的国家。特朗普在G20峰会之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特朗普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像以往几届政府一样,因为他认为过去几届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失败的。

赞一下
(81)
78.6%
赞一下
(22)
21.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