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伟:那块屏幕真能改变命运吗?

时间:2018-12-20 07:3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新一叶

连日来,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在中国网络持续刷屏,引起热议。

根据这篇刊登于《中国青年报》旗下《冰点周刊》的报道,文中的屏幕指的是连接大城市名校课堂和县城中学之间的直播屏幕,据说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升学率。

报道称,16年来,248所贫困地区的高中通过直播,与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共有7万2000名学生完成了课程,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其中88人还考上北大清华。

这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从此改变了命运,报道形容,对他们而言,这块屏幕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该篇报道随即引爆舆论不难理解,毕竟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总是能打动人。许多人除了对弱势学生命运翻转的故事产生共情,也可能对其教育环境现状产生某种内心触动。

这也凸显教育不公的问题依然是中国社会的痛点,而在此背景下,直播这样的远程教学方式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一方面,直播教学有助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向他们展示课堂以外的世界有多广阔、与他们同龄的人的学习与生活到底如何,以此激励他们奋斗向上实现梦想。

另一方面,直播教学也应该能让远端的教师受益。优秀的教师资源能通过直播共享,从条件较好的学校传输给较为落后或偏远地区的学府,而且这种近年已受到资本追捧的教学模式也被认为容易推广开来,有望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效率。

不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引来不少质疑。有人认为,远端教师不再备课教课,只负责播放视频、批改作业、管理课堂纪律,其实已沦为“助教”,可能导致一些教师的积极性下降。据报道,有教师就自感被瞧不起,甚至撕书抗议。

也有不少人批评直播属于单向教学,师生之间应有的日常互动与情感交流大大减少,而学生们也只不过是提升了应试能力。这样的教育因此实为“只教不育”,并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长期下去,学生们的价值观培养将被忽视,个性发展将受到阻碍,创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无疑将被扼杀。

还有人担忧直播教学会带来新的不公。有媒体就跟进报道称,一所中学有千多名学生,但校方仅仅从中挑选成绩最好的学生,最终只组成一两班直播班,其余的学生则在隔天上“录播班”。

许多进行直播输出教学内容的学校,也被一些舆论批评为教育不公的产物。事实上,这类学校近年越开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其共同点是以纯粹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往往垄断当地的师资,因而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它们也一般远离乡村,降低了乡村学生的升学机会。

客观来看,单靠直播教育显然无法彻底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因为它只是通过一个科技工具将优质师资分享出去,教育资源的供给并没有增加,乡村师资稀缺的问题难以缓解。

不过,同时无可否认的是,直播屏幕确实为部分学生提供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因此不容忽视。展望未来,校方如何在采用直播教学时提升课程互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或许值得探讨。

进一步放大来看,中国教育不公的背后不仅仅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学者曾经总结,它还体现在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男女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公平、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公平等等。如何优化资源分配缩小这些差距解决不公问题,因此并不容易,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显然,单靠一块屏幕恐怕无法改变莘莘学子的命运,但它至少让人们看到新技术助力教育改革的可能。此外,它掀起中国社会围绕教育公平的讨论,本身也具有积极意义。

赞一下
(26)
96.3%
赞一下
(1)
3.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