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大力度措施扶持民营企业,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华生警惕,出于政治正确而一窝蜂保全民营企业将会过犹不及,甚至造成高杠杆民企的道德风险。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华生昨天在“复旦大学EMBA 2018中国企业家高峰论坛”上也呼吁,不给企业贴所有制标签,而是通过加强产权保护、法治和权力制约,营造“不偏不倚、依法办事、惩恶扬善 ”的竞争中性营商环境。
华生在发表题为“从姓社还是姓资看企业家的营商环境”主旨演讲时指出,在中央空前明确地肯定民企地位和作用后,各部门和各地方近期都出台扶持民企政策,力度之大、措施之密集令人目不暇给。
但他担忧,不讲价钱保护民企和民营企业家,已经“成了政治正确”,一些地方甚至下令对民企不能诉讼保全,而这种一阵风的摇摆将难以持续。
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国民企在融资贷款、市场准入、获得土地资源和政府项目、财产权的法律保护等方面,都面对更艰难环境。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民企今年的士气更是低落,引发中国舆论前阵子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展开热烈讨论。
中共总书记...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为民企背书,提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中国官场随后迅速响应,发布各种惠及民企的措施,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甚至披露,会初步考虑给银行设立发放民企贷款的指标。
不过,纾困民企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也引发担忧。一家上市民企上月被曝光,在获得当局扶持优质民企的1亿元人民币(约2000万新元)纾困贷款后,公司三个大股东就宣布清仓退出。
创造一个中性不贴标签营商环境
华生不讳言:“历史上对激进、高杠杆企业的救援,往往还会碰上道德风险,增加经济全局的风险性,这并不是真正稳定和理想的营商环境。”
在他看来,官方并不需要对民企进行特殊扶持,而是应该创造“一个竞争中性、不贴政治和所有制标签”的营商环境。
华生认为,一个好的营商环境要确保产权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也离不开经济领域的法治,也就是依照明确可依、一视同仁的规则管理市场,在改变规则时按照程序,让人们能建立合理预期。
他强调,法治最后一道安全门是权力制约,权力有没有关进笼子也是法治与否的试金石。“没有权力制约的法规,颁布再多也不会是法治,而是人治。”
华生也认为,权力制约的意义“不仅仅在营商环境,因为营商环境不能孤立地存在,是整个经济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产物”。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国内面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受到下行压力、金融市场低迷不振;外部又面对与美国发生贸易争端,中国高技术发展和科技企业也受到前所未有挑战。昨天出席论坛的多名学者都用“冷”字形容今年中国经济的大氛围,他们也认为,2018对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平常的一年,而2019很可能决定中国今后五到十年的走向。
尽管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势不可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在发言时也提出,明年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关键之年。他说,40年前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改革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但今天好像没有人这么去想了,也没有这样的胆量,事后也没有人去批准,这将成为2019年的困扰,改革开放能不能再上征程,2019年绝对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