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学家:过度依赖技术转移制约中国增长

时间:2018-11-30 09: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对技术转移过于依赖,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原因,特朗普敢于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也是看准了这一点。

“贸易”这个司空见惯的词,伴随着2018年美国特朗普总统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而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词汇,“贸易赤字”、“经常项目账户”等专业名词更是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热点。“人人都在讨论贸易问题,每个人能讲出一堆道理,但是又有谁能把贸易这件事情追根溯源说清楚呢?”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一周前在接受FT中文网电话采访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费尔普斯看来,今天不仅主管国家经济、政治决策的精英阶层亟待补习经济学经典才能更专业地治理国家,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也需要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使得他们具备最基本的辨别能力,对政府的公共政策、企业的市场行为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这样才能为自己的选票和行为负责。

中国应该从贸易战中汲取什么教训?费尔普斯认为,对于技术转移过于依赖,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原因,特朗普敢于发动贸易战,也是看准了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技术转移不可能永远存在,唯有本土创新才能永立潮头。

中国对美欧先进技术转移过度依赖,本土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费尔普斯看来,特朗普引发的全球贸易摩擦给中国上了一课,那就是经济增长光靠出口商品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关键,在于本土创新能力,这背后是对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也是费尔普斯在他2013年出版的著作《大繁荣》(Mass Flourishing)重点探讨的观点。

在这本探讨自下而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书中,费尔普斯这位惯常研究就业、通胀和增长的 经济学大师另辟蹊径,从经济增长的源头开始探讨。在他看来,任何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都不如鼓励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费尔普斯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美国、欧洲等技术转移是密不可分的。后发者中国学习到先进的科技,提高劳动生产力、释放了劳动者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了弯道超车。

“中国本土也有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甚至大于今天的美国,但是比起美国经济腾飞的60年代,今天中国的本土创新还远远不够,”费尔普斯表示。

对于技术转移过于依赖,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原因,特朗普敢于发动贸易战,也是看准了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技术转移不可能永远存在,唯有本土创新才能永立潮头。

在费尔普斯看来,对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创新的关键。当然,还需要营造更适合创新的大环境,“公共部门普遍缺乏商业眼光和经验,国有企业又不太愿意冒险,只有私营部门才具备创新的优势,应该给予它们更多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才能够孕育出多元的本土创新。”

同时,中国还有更加紧迫的现实问题,人口老龄化。随着劳动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工资水平的提升,中国将在不远的未来遭遇到很严峻的挑战。

“我担心未来的中国,会重蹈今天欧洲的覆辙,创新能力下降遭遇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长停滞会带来很多难以想象的问题,”费尔普斯担忧道。

重新理解“贸易”的本质

贸易的本质就是交易,这一点毋庸置疑。自从人类告别了物物交易、进入货币交易之后,任何一个交易都有贸易顺差方和贸易逆差方,如果简单认为收钱的贸易顺差方就是掠夺出钱的贸易逆差方的财富,这的确是说不过去。

为了便于理解,费尔普斯还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你出钱买了一本我写的书,我收到钱,这笔交易过程中你是贸易逆差,因为出了钱收到了商品(书),我是贸易顺差,我卖出了商品(书),收到了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就占了你的便宜,你吃了亏就是失败者。

另外一个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贸易背后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不一样。比如,美国人力成本高,虽然制造型企业可以在美国生存,但是高企的劳动力成本会吞噬企业的利润。也就是说,苹果公司的手机如果今天都是在美国国内生产,要么只能抬高价格,才能保持现在的利润率,要么只能牺牲利润,支付更高成本。

赞一下
(42)
91.3%
赞一下
(4)
8.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