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土地财政之路走到尽头

时间:2018-11-28 07:5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香港明报报道,有内地学者认为,当年土地批租和拍卖制度是一项突破,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更是绕开了意识形态的阻碍,但导致今时今日各种问题的核心,还是因地方政府为保障财政收入而要靠卖地,“土地财政这条路,到今天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过,在房产税制度仍然难产、保障住房亦未成熟的情况下,要如何实现中央自十八大以来要求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仍未有明确方向。

因贪腐公开招标 地价只升不降

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执行会长韩世同接受明报访问称,早期内地住房都是单位福利,社会没有“产权”概念,普通老百姓工资很低,“连买下自己的单位福利房都有困难,不要说买商品房了”。他认为,自从前任总理朱熔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开始,因为税收大部分被中央“国税”收走,地方政府为平衡收支,要走上靠土地出让金和地产商缴税补充收入的“土地财政”之路。政府可以用“协议转让”模式与发展商合作,导致严重的贪腐问题,令中央在2004年终结“协议转让”,所有土地使用权必须公开招投标,这又产生另一问题,就是政府垄断供应、操纵价格,令地价只升不降。

“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是非常非常错误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土地,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在强的时候过强,弱的时候过弱,也会影响政府配套、医院、学校等的建设。”韩世同说,各国都对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有所控制,而香港和新加坡之所以不干涉私楼市场向高价发展,“是因为保障体系做得好,内地在这个方面却没有学好”。

韩世同说,时至今日,城市周边再也没有便宜农地可以征收,地价过高也令开发商谨慎竞投,导致不少土地流标。中央十八大要求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多渠道供应体系、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但内地的房产税、共有产权等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今年正式提出国地税合并,是否最终能解决地方政府收入问题,值得继续观察。

赞一下
(51)
85%
赞一下
(9)
1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