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之:保护主义何以再显神威?

时间:2018-11-26 07:4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10月28日,素有“巴西特朗普”之称的博尔索纳罗当选巴西新一任总统。他高票击败了前总统卢拉所属的劳工党候选人费尔南多·阿达。

10月2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对近期地方选举失利负责,放弃竞选所在的基民盟党主席职务,并在本届任期结束后不再谋求连任。事实上,她能否完成任期(至2021年)尚存在很大变数。

对全球化的支持者而言,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德国和欧盟政坛的“默克尔时代”行将结束,这位“铁娘子”最终还是为难民问题付出了代价。奥巴马总统离任时,寄望她继续守护“西方价值观”。看来,这份荣耀与重担,只能由年轻而又雄心勃勃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承当了。后者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高蹈发言,早已流露了“当仁不让”的气概;不过法国的经济状况与政治气候,未必撑得起他这份雄心。内忧外患的欧盟,是否会加速转向保护主义、民粹主义?

巴西的转向,自罗塞夫总统被弹劾下台、卢拉入狱后,已然势不可挡。博尔索纳罗的得票率高出对手近10个百分点,再次确认了民意的变化。经济起飞阶段所积累的贫富差距、腐败、社会失序等问题,在经济失速后更趋恶化,劳工党终须为此负责。这位当选总统对中国并不友善,不止一次指责中国企业的并购是“收购巴西”。

对类似指责,中国颇感委屈无奈,却早已不陌生了。仅2018年,马来西亚、巴西甚至巴勒斯坦的大选中都有此种声音。

博尔索纳罗的当选和默克尔的受挫,标示了保护主义、反全球化力量再度发威,在欧盟、拉美连克重镇。2017年欧洲大选之年,全球化力量踉踉跄跄,勉强守住的阵脚,如何经得起这番冲击?

何以至此?新的现实需要新理论来阐释,或者翻出老的理论,更见其历史穿透力与经久不衰。冷战后期,哈耶克与奥地利学派声誉日隆,驯致成为上一轮全球化重要的理论资源。物极必反,而今,冷战后的国际秩序风雨飘摇,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又被人们重新发现。他的经济“嵌含”于社会、双向运动(double movement)的思想——自由放任以扩张市场,必然招致反向的保护主义,以防止经济从社会“脱嵌”,进而保护社会,确实对当下局面极具启发。

保护主义,乃至其伴生的民粹主义,与全球化精英的主张相比,貌似缺乏理性,实则是社会的一种自发的自我保护。再好的一种理论或主义,走向极致后,难免沦为不切实际的教条。默克尔大规模接收难民,美国善待少数族群的“政治正确”,都是一种理论或价值观走向极端的例证,已经威胁到其社会结构、主流文化。招致反弹是必然的。

经济全球化同样如此。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修改,赫然提高了汽车零配件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比例(通过时薪规定);美欧、美日自由贸易谈判中,农产品更是谈判的难点。这些都是全球市场扩张之下,社会的自我保护之举。

那么,未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世界经贸规则的修改,必然更注重对社会的保护,以矫正此前的偏差。舍此,则全球化无法继续推进。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坚定支持者,应主动调整、适应这一趋势。比如,对外投资更多雇佣当地劳动力,更留意投资的社会影响、环境保护等问题,避免当地社会剧烈反弹。

反观中国国内,执政党主张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官方唤作:“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很多有识之士如郑永年,也一直呼吁在高速发展下保护、重建社会。然而知易行难,民生领域的痛点还是不少。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贸易战前景未明,全社会瞩目于安抚企业、拼经济,这没有错,但仍不要忘记保护社会。譬如对社保征缴、环境保护等问题,也应“执中用两”,兼顾企业、劳动者和社会的利益。毕竟,只有公平和效率兼顾,效率才能长久。

保护主义盛行,经济“脱嵌”于社会,要害在于经济增长抛下了太多的人,经济列车碾压了底层。如何实现包容发展,无疑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谁解决好这一难题,谁将最终胜出。而且,不仅是经济上的胜出。可不勉欤?

作者是吉林省的传播公司法律顾问

赞一下
(4)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