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发表报告,质疑香港逐渐丧失独特性,建议政府检视军民两用高科技出口政策,应否继续将香港与中国大陆视为两个独立关税区。美国决意阻挠中国成为高科技大国,千方百计防止中国接触美方尖端科技,委员会很大程度是以人权法治为幌子,建议华府堵塞香港这一孔道。香港卷入大国博弈,身陷向下螺旋,委员会报告可能是一场大风浪的开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创科为核心,香港要成为国际创科中心,未来可能面对更多阻力,特区政府不能掉以轻心。
国会报告要胁香港— —人权法治成为幌子
199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美国香港政策法》,以香港制度有别于中国大陆为由,在政治、经济、贸易政策各方面予以区别对待,美国严格限制对华输出高科技的措施,并不适用于香港。近年有美国议员推动《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为华府制裁香港和中国大陆提供新弹药,然而说到底只是个别议员倡议。相比之下,“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是美国国会辖下跨党派小组,成员由参众两院两党领袖推举,委员会报告的政治分量不能低估,如果特区政府官员掉以轻心,简单视之为“部分议员看法”,将是严重错误。
中美贸易战,香港蒙受的是池鱼之殃;这次委员会的建议,却是直接针对香港而来,剑指中国高科技发展,这已不是贸易战的延伸,而是中美角力的新战场。委员会报告以特区政府取缔香港民族党、拒绝向外国记者会副主席马凯续发工作签证等事件为例,指控北京持续侵蚀香港政治制度、法治和言论自由,“令香港渐与内地城市无异”。报告以此为由,建议国会要求商务部等政府机构,检视美国对香港科技出口政策,特别是军民两用技术出口管制政策中,把香港与中国大陆视为两个关税区的做法。如果美国落实报告建议,不仅会打击本港创科发展,还将对香港造成严重损害。
言论自由和法治是香港基石,特区政府有责任维护,避免落人话柄,不过话说回来,委员会显然也只是以人权法治作为幌子。根据美国国会授权,委员会职责是调查监察中美之间的贸易和国家安全问题,人权问题本来就不是工作焦点。报告内容显示,就算没有马凯事件,委员会也可照样搬出大堆“理由”,包括高铁一地两检争议,以及拒绝美国引渡逃犯要求等,质疑香港已渐渐跟内地普通城市“没有分别”。更重要的是,如果美方真的认为香港与内地无异,就没理由只建议向高科技出口范畴开刀。凡此种种,均显示委员会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中国力争成为高科技大国,华府视为挑战美国领导地位,委员会报告一个主要着眼点,便是“中国科技制造实力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一大目标是逼中方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外界期望本月底G20峰会“习特会”能达成贸易休战协议,惟根据美方最新消息,中方在谈判桌并未就“中国制造2025”有实质退让,即使习特同意休战,中国扶持高科技产业政策相信也不会大变。
推动创科少说多做— —特区中央需研对策
中国迈向高科技之路,“中国制造2025”不过是其中一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创科产业为核心,是北京另一大计。中央支持香港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中心,一大原因是香港的独特性,有利吸引国际人才发展高新科技。美方为了阻挠中国高科技之路,不排除向大湾区和香港埋手。
香港的独特性在于兼容并蓄,既讲一国亦讲两制,然而随着中国冒起,美国调整对华策略,加上港独思潮出现,香港内外环境出现根本改变,各股力量都不让香港平静下来,要香港表态选择站边,一不合意就扣帽子施压力,令香港的政治回旋空间愈来愈小。委员会报告带出的政治吊诡是,美国区别对待香港与中国大陆,原因是香港奉行一国两制,港独否定一国两制,中央和特区政府打击鼓吹港独活动,却成为美国威胁不再区别对待香港与内地的藉口。美方只要将宣扬港独与言论自由画上“等号”,就可以不断借题发挥,令特区政府陷入两难,要么放过港独活动,要么面对美方“严惩”。
华府眼中,香港问题有可能已成为中国一个软肋。委员会除了提出审视对港科技出口政策,还建议国会与英国、欧盟和台湾议会合作,“定期审视北京有否遵从《基本法》”,意味美方可能联同盟友,长期操作香港问题,以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为政治筹码,要胁香港和北京当局,突显香港身陷大国博弈向下螺旋之中,愈来愈难抽身,有理说不清。美国打“香港牌”制华行动升级,香港处境相当凶险,特区政府有需要跟北京研究对策。香港不能放慢创科发展步伐,惟是有可能要像“中国制造2025”一样,多做事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