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海腔新调 杨丹旭
上周六(10日)下午,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最后一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发布会,到场的每个记者都竖起耳朵等一个数字:中国在进博会到底下了多少单?
根据官方当天发布,以一年计,首届进博会累计达成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798亿新元)。记者会一结束,一些中国同行在媒体中心对这个数字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太少了,中国消费者一个“双十一”就能“剁手”几百亿美元,举国之力办一场进口盛会,就是要让世界见识一下中国人的购买力,怎么可能只有几百亿美元订单。
有记者纳闷,单是进博会期间各大企业、地方采购团公布的订单,加起来都远远不止这个数。难道过去六天公开的这些订单,跟早些年中国地方政府公布的GDP一样,都注了水?
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有人义正辞严地说,578.3亿美元的数额不可能少。这名中国同行的理由是:进博会是“重大政治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拼命动员企业、组织采购团,带着“任务”到上海签单,官方数据“只会多,不会少”。
如果说中国同行只是私底下讨论,见诸媒体的报道都未多加解读,那么一些境外记者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南华早报》当天发文,直接质疑官方公布的578.3亿美元订单有“橱窗粉饰”的成分。文章指,当中不少订单并非进博会产生,而是重新公布早前达成的协议,或把一些原本就要签署的协议延到进博会来签,德国大众与中国一汽大众签署的90亿美元进口协议就是一个例子。
路透社更是影射进博会有“做戏”的成分。报道引述不愿具名者称,他在进博会期间受雇做“演员”,到一场签约仪式上扮演外国企业的高管,给外界制造国际合作印象。真真假假,莫衷一是。
里里外外都碰到质疑声,有的在明面上,有的在台面下;有的是因数据造假之风在中国盛行进而习惯性地打问号,有的背后则是对中国开放承诺的信心不足。不得不说,中国今年四场主场外交的压轴戏,圆满落幕的同时还是不幸遇上了“塔西佗陷阱”。
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理论,一旦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无论发表什么言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中国舆论对此并不陌生,中共总书记中领导人几年前在河南考察时就强调警惕“塔西佗陷阱”,并指中国虽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不可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当然,他所指的“塔西佗陷阱”,讲的是中国国内人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不过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外溢的情况下,中国所面对的“塔西佗陷阱”也在外溢。
在这场集政治峰会与贸易展销于一体的进博会上,中国竭力对外展现开放形象,国际社会却有声音对中国开放的态度将信将疑。这种信任的缺失,在中美贸易争端僵持不下的国际氛围下,并不利于高举多边主义大旗的中国巩固其全球化旗手的位置,也无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站稳负责任的大国地位。
中国要赢得国际社会更大的信任,不仅要通过主办进博会,向全球展现开放决心,或是不断对世界做出开放宣示,更要求中国恪守各种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开放承诺,勇于面对现实问题,切实落实各项具体的政策宣示。这包括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中国市场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少扭曲市场的行政干预等。
过去一个星期,偌大的国家会展中心,3600多家世界客商云集,他们兴致勃勃展现自家产品,数十万名中国采购客商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浏览、尝试全球产品,这样的盛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场嘉年华式样的盛会为全球客商提供叩开中国市场大门的机遇,与此同时,它也为中国提供了改写国际社会对中国开放承诺信心的契机,若能抓住这个契机,中国或许真的会改变全球贸易的格局,书写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