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民营企业成了“亲儿子”?

时间:2018-11-12 07: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蓟燕春秋

9月上旬,一篇“私营经济应该离场”的文章激起轩然大波,让许多原本就狐疑政策环境的民营企业更加躁动。尽管中国官媒和高层一再驳斥这一论调,但安抚效果并不显著。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乐江解读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规格最高的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既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也有“指南针”的现实意义。最近几天,中国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最高法院等部门负责人纷纷表态,誓言要拿出“实招”、“硬招”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助力民企发展。

这一系列动作显示,以前被很多政府部门视为“野孩子”的民营企业,有望跃入龙门,成为官方的“亲儿子”。

按说那篇私营经济离场文章的作者并没有多大影响,也不是官家人,他的言论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与民营企业遭遇的困境,以及政策风向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困扰,有极大关系。

民营企业这两年的生存状态确实更加困难。这其中既有政府厉行去产能、防控金融风险、加大环保力度等宏观政策因素,也有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还有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明里暗里的歧视、税费负担沉重造成的营商环境恶化。

具体说,民营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包括:自身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低;税负杂,税负重;融资难、融资贵以及官方机构的区别对待和随意打压。

据“黑马财经圈”近期在百家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开纺织厂的小企业老板称,去年的营收是8000多万(人民币,下同,约1600万新元),毛利润600多万。其中,包括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费就占了毛利润的11%以上,再加上销售、管理、物流费用和银行利息,最后落到他口袋里的只有30多万,还不如一个职业经理人赚的多。

如果这个老板把厂房出租,一年的租金是180多万,去除各项费用还能剩130万,因此他决定关闭工厂,直接出租。

民营企业座谈会后,中国各部委开始着手解决民企面临的困境。

针对当前民企反映最强烈的营商环境欠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将适时公布,破除民间资本进入电信、军工等重点领域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性障碍,构建项目先建后验、合法权益损失补偿、长期帮扶服务等制度,为中小微企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则表示,金融机构将射出“三支箭”,优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这“三支箭”就是信贷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和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央行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并通过货币信贷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成本适度的信贷资金。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誓言,税务部门将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坚决不收“过头税”,并将尽快提出体现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性减税降负要求的政策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也誓言要增强民营企业的安全感,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经济纠纷中罪与非罪的界线,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有关政府违反承诺,特别是仅因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原因违约的,依法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诉求。

“私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的争议和恐慌,换来了官方对民营企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扶持,这对中国超过2700万家民营企业和6500万户个体工商户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如果官方的帮扶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受益的当然不只是民营企业,还有全体民众。同时,官方大张旗鼓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将民企同国企一样当作“亲儿子”看待,也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国社会对未来的信心。

赞一下
(93)
64.1%
赞一下
(52)
35.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