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上海举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出多项措施,扩大对外开放。内地改革开放40年,由赶上经济全球化,到现在力争重塑全球化方向,进博会体现了这一转折,香港在内地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角色亦面临调整。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等相互配合,香港将迎来新的竞争挑战,需要有紧迫感,不能再叹慢板。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希望香港可成为亚洲硅谷,还须加快步伐多做实事。
力争重塑全球化 内地改革新台阶
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进博会展示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然而看待今次进博会,还须放在更高的历史层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内地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以史无前例速度现代化。若说改革开放第一个40年,中国所做的是迎头赶上经济全球化潮流,下一个40年中国希望的,就是参与塑造全球化方向,改变全球化长期以西方为中心的逻辑。一带一路也好,进博会也好,体现的都是中方这一思路,若只看表象,仅将焦点放在输出基建产能,又或多买外国货减少贸易顺差,难免见树不见林。
过去百年西方的全球化逻辑,本质是弱肉强食赢者通吃,西方是最大得益者;相比之下,中方主张全球化要更加包容普惠和互利共赢,减少全球发展不平衡,一带一路是中方推动这一方向的具体策略。改变全球化逻辑,需要决心,更需实力,中方能否说到做到,还待验证,不过在北京眼中,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跟推动全球化的中国化,已是二而为一。在进博会致辞强调,举办进博会是中国放眼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亦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正好说明了北京这一想法。
对中方来说,开放市场目的是为我所用,而非任由外国资本扼杀本土产业,这是全球化应有之义。可是对西方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是让强国进军弱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大门只会愈开愈大;可是西方仍是将信将疑,甚至认为中国只是希望透过进博会等手段,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网络。观念上的落差,无疑是双方矛盾根源,然而中方不会因此改变改革思路。
提出多项扩大开放措施,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推进金融业服务业等领域开放,外界相信具体措施将陆续出台。值得留意的是,特别提到要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对外开放作用,除了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交所设立科创板,还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长三角发展成国策 港争上游须紧迫感
内地“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将上海发展成为“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虽然2015年内地股市震荡,拖累了发展步伐,然而上海金融市场发展亦非原地踏步。今年初上海推出原油期货,短短半年已占去全球市场一成半份额,虽然跟伦敦布兰特原油期货(三成份额)和美国原油期货(五成半份额)仍有一段距离,惟成交量已属全球第三。中国有望在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上海成为“与国家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意味上海地位起码要跟纽约伦敦等地并驾齐驱。高调支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未来香港在这两方面都要面对更多竞争挑战。
改革开放首40年,港商在内地发展扮演关键角色,香港也因为把握了内地改革开放机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时移世易,内地改革开放踏上新台阶,力争引领全球化,香港也要因应新形势,思考未来进路。将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国家战略,反映中央乐见两地既互补亦竞争。香港要在大湾区内跟深圳和广州竞争,稳住龙头位置,与此同时,三市又要携手,与长三角争当国家经济领头羊。特区政府需要一边发挥法制健全、制度成熟、资金进出自由等既有优势,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边要借助大湾区这片腹地,补自身不足。
林郑月娥出席进博会,强调政府重点支持医疗和人工智能产业,随着大湾区建设,香港也将建成亚洲的硅谷。香港眼前发展道路已相当清晰,然而要成为亚洲硅谷,不能空谈主观愿望,又或依赖中央扶持,必须快马加鞭,落实行动。过去两年香港创科发展步伐虽有加快,惟比起邻近地区仍嫌太慢,河套区科技园发展仍在起步阶段,2014年香港与以色列签订科研合作协议,然而资助基金4年来竟无人问津。内地改革开放迈入新时代,不会坐等香港,香港再无犹豫余地,必须有更强烈的紧迫感,大步向前迎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