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之间储蓄率的变化,也借助于新金融科技,使得消费信贷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 11月2日,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在第二届钱塘江论坛上专门点出了消费贷的这一导向性争议。
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在2017年底仍为35.5%,在全球仍属于较高水平,但六年来已经下降了5.5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消费贷款的增长速度在加快,其一大特征是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下降,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却大幅上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报告稳定报告2018》(下称“报告”),2017年1月,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9.9%,至 2017年10月已增至40.9% ,中长期消费贷款的同比增速则从2017年初的35%左右下降到10月的不到25%。2017年全年,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达37.9%。
据财新此前报道,截至2018年8月,包含逾20万亿房屋按揭贷款在内的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已达35.64万亿元,短期消费贷规模超过了8万亿元,为2014年末的2倍多。
报告认为,短期消费贷款异常增长主要是由于整体利差处于低位的情况下,银行更有动力投放收益更高的消费贷,以及P2P监管趋严也促进了部分消费贷款回流银行体系。
虽然现金贷和消费金融公司声势浩大,银行才是拉动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动力。据中国社科院下属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去杠杆报告(2018年二季度)》数据,截至2018年6月末,银行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7.6万亿元,同比增长30.3%,是同期贷款整体增速的3倍。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财新记者调查发现,在现阶段消费贷可能并没有全都用于消费。截至2018年6月末,消费贷款同比增速21%,但同期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至9.4%,两者之间的背离说明,除了有场景的消费贷款,其他不同名目不同名目的现金贷,实质为投资贷。
银行对于消费贷款用途的监管也并不到位。10月19日,上海银监局一天开出15张罚单,其中对银行最为常见的行政处罚理由之一是“未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一位金融科技从业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理论上没有监控消费贷款用途的可行办法,“不少银行,面向公务员,三十万随便贷,很多写的是投资古董。最后投的不是房子,就是股票,最差也是P2P套利,也没有其他途径。”
对此,一份股份行中层坦言,“消费贷发展到今天,其实还没有怎么暴露风险,但这不代表风险没有聚集。另一位研究银行业长达十年的分析师则对财新指出,”消费贷从明年开始,或将逐步进入风险暴露的年份。”
一位城商行高管指出,全世界都说小微金融很难,没人说消费信贷很难。做消费信贷和现有金融机构属于正面竞争,这个行业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世行集团IFC特聘专家丁宇博士认为情况更为严重。“现在实质已经进入卡债危机。一旦中国储蓄率急剧下降,消费欲望过度被激发,遇到经济寒冬收入能力下降,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而周小川在会上指出:“这个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口现象,可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