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润恬:忆金庸 金大侠,一路走好

时间:2018-11-01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北京一叶

金庸先生走了。是他,让我这个生于东南亚的70后华人,第一次被中华文化感动。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跟世界重新接轨的年代,是他,无意间成了中国软实力的第一个输出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加坡电视台在周末黄金档播香港TVB拍摄的武侠连续剧,把金庸笔下的江湖带入新加坡人的客厅。

那几年我有点怕家里接到亲戚的喜帖,因为晚上参加婚宴就必然赶不回家看电视。我买的第一个卡带,是武侠电视剧的粤语歌曲。第一次认真追看印刷物,甚至到理发店搜旧刊物,是为了剪下《新明日报》连载的金庸武侠小说和《电视广播周刊》里的剧情介绍。

当年新中还没有建交,我对中国一点概念都没有。金庸笔下的人、景、物,让我在一张白纸上构建对中国地理、历史、人情世故的最初认知,也因此产生好感和好奇。正因为金庸创作时不刻意以输出中华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所以才成功地跨越边界达到输出软实力的效果。

数学家华罗庚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感谢金庸。他虚构出的离奇江湖事迹,满足了我年少旺盛的想象力;英雄与侠女的爱情,也让我的少女感情世界有了寄托。以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代表、关于忠和义等价值观的刻画,填补了以灌输技术知识为主的新加坡教育的空白。

现实生活中的金庸,也有令人敬佩之处。有媒体统计,他从1955年2月8日到1966年5月长达11年的时间里,除了去欧洲的一个多月里找倪匡代笔之外,几乎每天都没有中断过小说创作。其中一大半时间,他甚至同时连载两部小说,而且还得兼顾《明报》的社论等编务工作,经常切换于虚构小说和时事的境界。我每天要交一篇新闻稿子有时都会感到头疼了,需要多大的才华和勤奋,才能做到他产出的量?

有读者揣测,金庸的小说是在影射中国某些时代的时政背景,比如他写《笑傲江湖》时是文化大革命权力斗争的年代,任我行、东方不败可以被想象为中国当时的政治人物,“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口号是用来讽刺某人。对于这些说法,金庸从来不证实。

金庸1994年在北京大学接受北大授予名誉教授称号时发表的演讲,被许多网民视为对当今时政有警示意义。

他称赞北大有许多优良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关怀,二是有容乃大的自由学术空气。他追溯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历史,指出两种情况导致文明衰退: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另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像活的木乃伊。

他强调:“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这点更为重要,因为中国人有自信心,我们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这段话放在24年后中美贸易战酝酿中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金庸还留给我们一件价值永远的遗产,那就是对人复杂的感情世界说到心坎里的描述。

几周前我们有个在北京相识的朋友正要飞去东京开始新的外派历程,几个好友在微信群里跟他道别。有人引述《神雕侠侣》里的:你看天上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我当时正在赶去采访的路上,一看眼眶马上湿了。

人生离合,亦复如斯。金大侠,一路走好。

赞一下
(2)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