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去杠杆无需救市 应放松管制

时间:2018-10-24 11:0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认为,相比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内忧大于外患。美国和欧洲的经验显示,如果不能忍受去杠杆的阵痛,会有更大危机

“现代经济史和金融历史上,去杠杆没有一次是和风细雨的,去杠杆不是请客吃饭,永远都是一地鸡毛,遍地坏账,不如此不能去杠杆,”10月2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光大控股年会上指出。

当前,市场有论调认为金融去杠杆的方向没错,但去杠杆太疾风暴雨了。许小年不同意该论调,他以过去10年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为例指出,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家庭破产,失去了房屋,很多金融机构倒闭,代价很大。但是目前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正是依靠2008年彻底市场化的去杠杆,而欧洲经济还在挣扎,原因是去杠杆迟迟没有推进。

借鉴美国经验,许小年认为中国金融去杠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如果不推,那后果绝不是A股市场跌10%跌15%这么简单,灾难恐怕是监管齐声喊话也无法解救的。宁可前边付出代价,也应该避免2008年美国悲剧重演。”

许小年回顾历史指出,改革开放的最近十年是靠债务支撑的十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外部冲击,四万亿投资开启了依靠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输血来维持经济增长的10年。中国经济负债率不断上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过去十年,中国宏观经济负债率从2008年的140%猛增到2017年的260%,“这意味着,过去十年,正是靠透支未来的收益和GDP勉强维持了6%到8%的经济增长”。

在许小年看来,包括贸易摩擦在内的外部困扰可以克服,但内忧方面则显得无助,中国经济处于重要转型时期,即新旧动能转换,旧动能正在枯竭。

许小年将中国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以及后十年。此前中国的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投资驱动产生的,其模式和德国、日本在19世纪通过工业化取得的经济增长类似,也伴随着国际经济力量的再平衡。

但随着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完成,投资不再是经济的强劲驱动力。“后工业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失灵,央行再放水没有用了,因为资本不再稀缺。”许小年称,“制约经济发展的不是货币和信贷,而是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在逐渐下降,这是资本积累完成的标志。”

另一个资本积累完成的表现是各行各业普遍的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带来前30年那样的回报,资金避实就虚。

在他看来,从工业化时期资本积累和投资带来的强劲增长为驱动力,转化为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效率,是中国经济非常紧迫的转型任务。而中国经济目前的最大挑战是从制造到研发,从规模扩张到依托创新效率提高,首要做的是解除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那把剑——高杠杆。

许小年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归结为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尤其是家庭部门的杠杆率不断攀升,使得美国家庭现金流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债务,一旦债务危机爆发就是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吸取美国教训,就是应该解决过去10年不断积累的债务问题。”许小年称。

在他看来,在去杠杆过程中的中美贸易战带来压力,但美国政策不会真正去全球化,改变现行全球秩序,而是希望通过修改规则争取更多利益。在相对困难的环境中,中国内部,做创新和升级的企业会获得机会。他提醒政府对于A股市场不要过度关注,”A股就是因为每天盯着,盯得太紧,才会出现持续下跌30%,昨天又涨4%的情况。”

在他看来,政府需要创造制度环境,包括保护私有产权,给企业家信心,而不需要宏观政策和救市资金,此外应该放松和解除管制。■

赞一下
(198)
85.3%
赞一下
(34)
14.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