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港珠澳大桥 珠海人的期待

时间:2018-10-24 07:2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海腔新调  杨丹旭

这两天到珠海采访港珠澳大桥通车仪式,在珠海颇有名气的情侣路寻找市民接受采访,没想到几个年轻的珠海人在闲聊间,却因为珠海和深圳的差距问题吵了起来。

其中一人说:“珠海和深圳至少差了十个广州。”他的同伴有些不同意:“珠海没有那么烂,不过差五个广州肯定有。”

见两个朋友为“自贬”而一言不合,另一人赶紧打圆场:“你们这么说,让汕头情何以堪?”

无论是差五个广州,还是十个广州,都是在说玩笑话,不过同为经济特区的珠海和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越走越远也是不争的事实。2017年珠海全市生产总值(GDP)256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510亿新元),尽管增长势头不错,但与同期深圳2.2万亿元的成绩单相比,只有后者的九分之一。

珠海在1980年和深圳一起成为经济特区。38年过去,背靠香港的深圳已变身璀璨的明珠,成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案例载入史册,珠海却在时代的大洪流中逐渐被外界遗忘。

不过,外界也许淡忘了珠海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但珠海人与这座城市并没有忘。走在珠海的街头,路灯柱上、巴士站的广告牌,时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标语:“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些都在不断提醒你,这里曾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热土,时刻牢记改革开放的“初心”。

这样的“特区感”,这段日子相信是更浓了。因为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海被纳入香港三小时生活圈,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亲临主持大桥通车仪式,并考察横琴新区,珠海在媒体的曝光率大增,突然亮了起来。

珠海人对“大桥效应”感受最深,一名30多年前赶着改革开放热潮从潮州来到珠海的市民信心满满地告诉我:“如果没有这座桥,大家想不起来还有珠海这个特区,可是现在珠海的地位不一样了。”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其实受到不少争议,例如环保人士质疑工程威胁到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港媒与网络舆论指大桥“官热民冷”,政治功能和形象作用高于实际用途;超过1200亿元的造价过高,短期看不到经济效益;大桥连接大屿山,去香港市区不如坐船便捷等。

然而,这两天在珠海街头问问当地市民,绝大多数人对大桥的开通充满期待。有年轻的妈妈告诉我,因为孩子晕船,不方便坐船去香港,现在能走陆路,全家打算去迪士尼玩;一名爱好购物的大姐说,她的姐妹淘已经在打听香港下一个打折季,准备结伴去扫货。

除了旅游、购物上的便捷,好些珠海人更是希望,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能带给珠海契机,创造更多投资、就业和商机,让这个老经济特区扬眉吐气,追赶深圳的脚步。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成为唯一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连接的大陆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将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甚至中国广西等地连接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桥头堡。珠海未来承接香港高端服务的外溢和扩散,这座城市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一座大桥对一座城市发展的影响力也不能高估。港珠澳大桥固然让珠海占据经济战略意义的地理位置,但城市的长远发展,少不了与时俱进的配套政策,高瞻远瞩的产业布局,以及更利于营商的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

一些经历过80年代热火朝天建设珠海特区时代的老珠海人,有些担心历史重演,珠海会像当年一样,热过一阵,发展又慢了下来。

那名吐槽珠海与深圳“差十个广州”的年轻人则告诉我,珠海气候宜人、居住环境舒适,活在当下非常舒服,但他宁可像生活在深圳的年轻人那样,活得辛苦一点,但有更多奋斗的动力。

得知我到珠海报道港珠澳大桥通车,他把焦点转向我,希望我成为支持他论点的“外援”。年轻人问我:“现在大桥建好了,领导人也来了,你说珠海以后发展得起来吗?”这个问题一时可把我问倒了,我想,发展总会有的,但会不会达到他想象的水平?时间会给他答案。

赞一下
(21)
87.5%
赞一下
(3)
12.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