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拿石油当武器 为什么行不通?

时间:2018-10-18 07:4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经济日报

沙特阿拉伯籍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哈绍吉进入沙国驻伊斯坦堡领事馆后离奇失踪,引发国际譁然,也升高美-沙关系恶化推高油价的疑虑。但路透评论指出,沙国在这波外交危机中动用“石油武器”的可能性不高。

路透专栏作家坎普(John Kemp)16日撰文表示,沙国上回试图用石油当外交武器是在1973-1974年。沙国与其他阿拉伯产油国1973年10月宣布对美国等国实施“石油禁运”,意图藉此推升油价,逼迫以色列部队撤出阿拉伯占领地。事后证明,此举虽造成油市供应吃紧、油价飙涨,但并未达到逼以色列撤退的目的,反而造成沙国等石油出口国短期收入陡降,不得不在数月后取消禁运,然而已造成长期经济元气大伤,沙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耗费数十年弥补伤害。

这回哈绍吉事件虽在沙国国内激起主张运用石油产销当作武器的声浪,但坎普认为,沙国政府基于自我利益考量,应不至于走上这一步,外界应把这类威胁解读为吁请支持的呼声,而非严重恫吓之辞。

举例来说,沙国媒体“Al Arabiya”14日刊出标题为“美国制裁意指华府自残”的社论,文中写道:“若美国对沙特阿拉伯祭出制裁,我们将面临经济灾难,那将撼动全世界。”该社论并警告,利雅德是全球石油首都,美国若制裁沙国“势必影响石油生产”,若油价涨到每桶80美元就惹恼美国总统川普,“没人能排除油价涨到100美元、200美元甚至加倍(400美元)的可能性”。

相较下,沙国政府官员反应较审慎,但也表明如遭制裁,会回敬更大的报复行动,同时强调沙国“在全球经济扮演影响力大的关键角色”。

坎普则指出,沙国应不至于重蹈“石油武器”的覆辙,理由包括:

沙国若推升油价会便宜对手、自己深受其害

回顾历史,石油禁运推高油价,刺激沙国竞争对手开采石油,带动阿拉斯加、北海、苏联以及中国等替代供应来源兴起,酿成1980年代油市供过于求、油价大跌的环境,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重创沙国及阿拉伯其他产油国,一直到2000年代情况才好转。

若这回沙国重拾“石油武器”刺激油价飙升,将掀起全球另一波节约用油、降低石油进口风潮,打击沙国石油的长期需求。

油价飙涨将加速能源转换的过渡期

油价高涨也将鼓励各国加快降低倚赖进口原油的脚步。例如,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美国以新一代燃煤电厂取代原油和燃油,近年来则再以天然气取代燃煤发电。当年石油危机也促使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及其他国家发展新一代核能电厂 。

便宜的石油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是发电厂最主要的燃料,但到1980年代末,大致已被更便宜、可靠的煤、天然气和核能取代。对沙国和其他原油产国而言,这是无可逆转的损失。

若沙国再拿石油当武器,高涨的油价将给世界各国更充分理由积极发展电动车,将石油逐出运输市场,是继1980年代淡出发电市场后的另一大挫败。

无法锁定特定国报复,反倒打击亚洲客户

假如哈绍吉事件促使沙国重拾“石油武器”,短期内油价上涨虽可能使沙国石油收入大增、抵销销售减少的影响;但油价上涨势必冲击全球经济,进而大幅压抑原油消耗量,一年之内油市可能再度陷入价格低迷。

况且“石油武器”无法瞄准想报复的特定消费国,因为油市是全球性、充分整合的市场,想藉限制供给量惩罚某些国家,却会因为油价走高而使所有消费国都遭殃。换言之,沙国若用“石油武器”对付美国,反而可能使中国和印度——世界最大和成长最快的石油进口国——付出更大的代价。

沙国费了数十年工夫,向亚洲等地客户推销自己是可靠的石油供应来源。动用“石油武器”将有损沙国信誉,迫使这些客户转向伊朗、俄罗斯和美国采购。

得罪美国将动摇美-沙关系,削弱防御区域威胁的能力

沙国的国防深深倚赖美国保护,包括提供先进武器系统、训练、情报,以及驻守在波湾一带的大批美国驻军与军机。

万一沙国动用“石油武器”,必定会动摇美-沙两国盟邦关系的基础,这将削弱沙国对抵御区域敌国(例如伊朗)的防御力。

基于以上因素,坎普认为所谓“石油武器”基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万一动用对自己的伤害更甚于想报复的对象,这正是沙国不太可能让它派上用场的理由。

赞一下
(3)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