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社评文章指出,9月以来美中之间的对抗不断升高,贸易战两度加码,军事上亦频频过招。美舰狄卡特号驱逐舰在南中国海“航行自由作战”与大陆海军兰州号导弹驱逐舰短兵相接,美军B52轰炸机更加入东海、南中国海的巡航。媒体报道美军计划在11月在东亚举行军演,将台海、南中国海纳入演习海域,直接挑战大陆最敏感主权神经。
双方矛盾的全面性激化使中美关系出现从“冷对抗”上升为“冷战”之虞。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对中美关系发表谈话,指责北京“干涉美国民主”、将存在争端的东海、南中国海军事化、对开发中国家进行“债务陷阱外交”及在外交上压迫台湾的邦交国外交转向。
特朗普政府似藉彭斯的谈话将美中贸易摩擦升高为“战略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美国在外交上将中国定性为“敌国”,美国不仅在中国大陆存在庞大的经济利益,在区域乃至于全球的安全事务上,北京的合作或不反对仍为华盛顿维系其国际政治上的霸权所必需。
诚然,一些美国学者以“新冷战”定位中美关系,认为两国将朝战略对抗方向发展。近一年来,特朗普总统不断摆出升高对抗的姿态,不留下台阶给中国,他相信北京将在短期内败下阵来,没必要开出条件,只须等待中国大陆投降。
不过,对照特朗普去年处理朝核问题谈判策略,这未尝不是谈判的“极限施压”过程。特朗普试图极大化美国的利益,落实“美国第一”的宣示,类似的模式在处理朝核危机上收到初步效果,强化了特朗普在美、中“战略竞争”中之信心。但特朗普恐怕错估了战略形势,中国不是朝鲜,北京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体,更具国际政治交往能力,不仅能与华府的敌人打交道,亦能与美国的盟邦建立关系,中国大陆与日、韩关系的改善即为明证。
大陆与日、韩强化关系,各自有其对美外交的思考,特朗普在“公平贸易”的实践中,对盟国锱铢必较,使美国与日、韩及欧盟产生若干龃龉,反而给了北京谈判更大的合纵连横空间,此非意图取代美国的霸权,而为争取在对美贸易谈判中相对有利的位置。10月10日大陆总理李克强接见到访的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经团联会长中西宏明时就表示,美国保护主义政策激化贸易摩擦,北京愿与日本拥护多边自由贸易体制。
中国大陆对日外交始终放在中美关系架构中思考,当中、美不睦,北京即寻求与东京维持相对友好的关系,特朗普升高美、中对立,实为安倍首相打开2012年以来的中日关系低潮之最适时机。日本对美贸易出超逾700亿美元,是美国主要贸易逆差来源,亦难在特朗普的“美国第一”下豁免,中、日在对美贸易谈判中祸福与共,经贸遂成推升中日关系的动力。
其实,经贸为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日关系的基盘。2017年中、日贸易额达2986亿美元,中国大陆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则为中国大陆第二大贸易对象,仅次于美国。在观光客源上,2017年大陆赴日观光人数创下736万人次新高,陆客为日本观光收入之大宗。今年“十一长假”,日本更为陆客海外旅行之首选,为今夏天灾频传的日本旅游市场雪中送炭。
中日虽存在难解的海域争端与历史问题,但基于对美外交的杠杆操作及现实的经贸利益,双方仍走向合作。显然,安倍内阁未将特朗普主政下的中、美“战略竞争”视为冷战再现,在对中外交上“扈从”美国。在安倍务实路线下,中、日在“一带一路”的“协力厂商合作”将使双方互蒙其利,为“安倍经济学”的基础设施出口项目添柴火,亦提高北京之“一带一路”的财务透明度,缓解国际社会“债务陷阱外交”的疑虑。
相对安倍的务实,蔡政府却将美中战略博弈想像为“新冷战”,是对抗中国的筹码,却忽略两个风险。第一,日中关系微妙转向,台日关系的空间将受到挤压。第二,美国没有改变“一个中国”政策,“友台”多口惠而实不至,单边依赖美国只会让自己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改善两岸关系才是“避险”最有效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