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透视
许多人正以“新冷战”描绘日渐紧张的美中关系,但前一次冷战的意识型态对立、全球争霸、代理人战争等等元素,都不存在于美国与中国之间,“新冷战”显然是过甚其词。两国关系确实正在重新定位,但或许用“冷和平”来形容更为贴切。
“冷和平”不是新词,在中文世界似乎较常用来形容台湾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而在英文世界,则有一本专书用“冷和平”来形容前几年的中国与印度关系。
鲍盛刚2016年春的文章《中美分治下的冷和平》,倒是在特朗普执政之前,就指出美国可能从全球化事业退缩,而美国与中国可能出现结构性的摩擦。
这种局面不限于经贸领域,而且扩及政治、军事,甚至社会。然而,美国虽然对华发起贸易战,但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军事交流虽然减少,但也算不上针锋相对、枕戈待旦;虽然中国留学生被美国情报单位贴上可疑间谍的标签,但美国各大学仍继续录取大量的中国留学生。
这种状态当然不好,而且如许多人所预期的,可能变得更坏。不过,如果当道足够明智,冷和平却也不至于滑入冷战。1992年曾有一本著作《冷和平:美国、日本、德国及霸权之争》指出,虽然军事对抗的冷战结束了,但也没有人们所期待的真正和平,反而充斥着矛盾和斗争,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和平。
这本《冷和平》没有多少回响,因为很快美国就巩固了它的霸权,让德国与日本,甚至俄罗斯与中国都俯首听命,由此而来的就是所谓的“全球化”,与在这个美丽词汇包装下的“美国治下的和平”。
冷和平比冷战好,而且冷战以后能够替代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和平的,恐怕只能是“一超独霸”下的“霸权稳定”。但在美国治下的和平里真正感到安全的,其实只是霸权及其扈从国;而那些或有“二心”的国家,未必真的感到安全。对中国来说,昔日美国主导的和平,有着银河号事件、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误炸”事件等。虽然有这些事件,但人们不会说这是冷和平,两国也没有什么“战”,因为中国“韬光养晦”,后来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忙着做生意,也就跟着国际“主流”社会感觉到和平的“温暖”。
至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则几乎从来没暖和过;到了2014年乌克兰国会发动政变,推翻亲俄总统,引起俄国军事介入,就连冷和平都算不上,而是低烈度的热战了。
中国目前的大战略目标是取法乎上,希望争取中国主导下的全球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原本的那些主导国家会有一些不适应,有些美国人更是痛心疾首,出现一些反弹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中国要有战术眼光与作为,去应对美国的一些冒进作为。
但是战术不能凌驾大战略,那些二三十年来不断被西方吹捧的“全球化”咒语,中国都应该要更积极地歌颂传唱。长期颂念这些咒语的一些西方人,恐怕会有好一阵子而感到头上的紧箍咒,头疼不已。但是,人们很难找到更好的新论述,去替代这个关于世界的理论。
世界正从“美国治下的和平”,转变成没有主导国、出现了强烈大国竞争关系的“冷和平”。人们可以习惯这种冷和平,也可以期待将来“中国治下的和平”。无论如何,这个世界还远远称不上出现“新冷战”;而如果有一天新冷战出现,恐怕只会在台湾被武力统一,东南亚国家全面扈从中国,或者选择“芬兰化”之后。但这不是目前中国所争取的世界,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更大更好的目标。
作者是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