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相互严厉批评 中美关系风雨欲来(2)

时间:2018-10-08 10: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美建交与改革开放 互为因果且相得益彰

1970年代之初,毛泽东和尼克逊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主要是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改革开放路线的确定,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个新思路,把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放在首要地位,而不像过往般突出地强调国家安全。中美建交开始超越战略安全范畴,成为事关改革开放成效的重要条件。

中美建交有助于实现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如邓小平曾特别强调与美国合作是战略性的,而非策略性和临时性的。他形容中美建交“确实是个大局”。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所未有地和国内的改革开放路线紧密联系。改革开放是一个大的系统,中美关系是服务于这个系统的。

对美国而言,在决定同中国建交问题中,除了苏联因素外,经济因素亦起相当重要作用。美国在对中国的市场竞争中落后于欧洲、日本,仅1978年上半年,欧洲共同体对华出口就较美国多3倍。为求及早进入中国市场,一众美国企业家极力游说政府加速与中国建交谈判,对两党都形成了政治上的压力。事实上,在两国建交后,中美双边贸易从1979年的24.5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837亿美元,增长238倍多。目前,美国的农产品、民航机、金融服务等在中国市场都占据了相当份额。

苏联解体后,1990年代后中美关系经历了迂回曲折。从1989对中国的全面经济制裁、1993至1994年对华最惠国待遇(MFN)与人权挂鈎的风波、1995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直到1997和1998年克林顿、江泽民的互访,中美关系才获得较大幅改善和发展,并一度朝着“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

但1997年“政治献金案”、1999年“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特别是1999年5月美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2001年4月南海撞机等事件,中美关系不时大起大落,但并未退回到以前的对抗状态,是因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仍然是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和平崛起美缺乏应对 改革开放须有新方向

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美方一直寄予很高期望,寄望通过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接触,影响中国的政治方向,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但经过40年的发展,美国显然大失所望,更加强大的中国不仅未有变得更像美国,还与美国模式渐行渐远,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科技、经济甚至政治上,全面挑战美国。

美国原来可能希望看到中国变成战后的德国或日本,殊不知今日之德日,并非靠内部演进而来,而是战争的结果,即使苏联解体后,今日之俄罗斯也未变成如美国所愿。一言以蔽之,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而美国缺乏应对这种模式的办法。

而中国方面,虽然对自身的和平崛起和成长有清晰的规划,但除了重申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外,对中国崛起后心目中的世界是何模样,一直语焉不详。这也是中国未来改革开放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今天,中美关系的走向对抗和冲突的可能性是40年来最高的,在此背景下,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就必须有新决心、新态度、新方向。迄今为止,中方应对美方贸易战的策略都是被动反应、低调回应,但现在当两国矛盾溢出经贸领域向政治、军事、国家安全等领域蔓延时,中方在南海、台湾等涉及领土主权问题上,取态较为强硬,寸步不让。

在美国实行步步进逼的战争边缘政策下,中国很可能面临新的冷战环境,但应该坚守“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定力,以中国现在的国力,完全有能力制止针对自身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市场规模和经济能力,只要自己不关上国门,也不可能被完全孤立封锁。中美两国在经过新的磨合、调整之后,想必会找到新的相处之道,不会必然跌落修昔底德陷阱。

赞一下
(202)
86%
赞一下
(33)
1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