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浩:为何说中国经济“稳中有忧”?

时间:2018-09-28 08: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审时度势

日前在中国天津市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国际经贸环境变化,让中国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经济稳中有忧,但中国有决心和信心保持经济稳中向好。

在美国对华2000亿美元进口产品征收10%关税后,中国随即宣布对美价值600亿美元进口货物做出被迫反制,征收5%至10%不等关税。中美贸易战进入“秋季攻势”阶段,双方仍未完全显示拟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迹象。如此一来,中国经济“稳中有忧”也绝非空穴来风。

问题是,“忧”从何来?又如何努力“排忧”?

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刻调整与变化中。改革开放40年来,拉动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在面对新的、更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也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从投资来看,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大水漫灌”式的政府投资,已被排除在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政策选项中。

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也已在近年出现明显放缓。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20年里,中国快速增长导致其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和亚洲区域供应链,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一直领先于经济增速,这在进入21世纪后尤为明显。

例如,2001年至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6%,特别是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16万亿美元,这让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提出的“到2010年进出口总值达1万亿美元”的计划,得以提前六年实现。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至今,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需求萎缩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直接影响,中国产品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32%下降至2016年的不足18%。到2017年,又进一步下降至9.1%。

如果不把欧盟作为一个经济整体计算的话,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国际收支顺差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中国内需增长加快,同时近年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进口增长已经明显快于出口增长。

因此,由于出口萎缩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的顺差占GDP的比重,也从2007年的逾10%的高位下降到2016年的1.6%,去年虽有回升,但也只占3.4%。

与投资和出口对GDP拉动逐年式微正相反,中国内需大幅增长已经成为推动GDP增长的新动力。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至2017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105.7%,从2012年至2017年,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中国GDP增长的第一引擎,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8%。

很明显,中国GDP增长主要是靠内需拉动为主(已超过90%),而内需中超过60%是靠消费拉动。

问题在于无论是投资、出口贸易还是消费,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在推动经济增长时无法将“三驾马车”根本割裂,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甚至三者的供应、生产和价值链是相连相同的,一驾马车出了状况,其他马车也会跟着“马失前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

尤其当中国政府强调“调结构、促就业、稳增长”协调并进时,讨论这三驾马车对GDP的作用孰重孰轻,似乎也就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正确的思考方向应该是:理顺各种推动经济增长动力之间的关系,保障各种动力合理增长而非偏向某种动力,更应避免过于强调某个动力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以导致政府在政策选择(如信贷、税收、补贴等)上出现不必要的“激励偏好”,向社会发出误导信息。

李克强还强调“稳就业是头等大事”,这是政府在当前复杂的全球经济出现各种挑战、各种不确定因素快速变化情况下,对中国全行业“创造就业、保障就业”提出的严肃要求,而“全行业”涵盖诸如制造、服务、创新、物流、贸易、基建、电商等所有就业岗位。

无论是投资、出口贸易或消费,推动增长的关键要素是就业,而实现充分就业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稳就业”是“稳发展”的基础,更是“稳社会”的保障,其难度之大不难想象。

赞一下
(59)
74.7%
赞一下
(20)
25.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