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崑义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正式通车,透过陆港快速通达的交通,不仅让香港跟大陆更紧密的连结,香港人也开始思考香港是否可能进行第二次回归,这里面除了港澳居民在大湾区能够参加国家治理体系之外,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结构也会产生变化,有助于打破原来局限于本土的意识,所以大陆的融合政策,香港已经比台湾先行一步的更能达成目标。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至今已经有21年,第一次的回归被认为是主权的回归,如今香港正在经历第二次回归,即人心的回归。随着高铁香港站的启用,港珠澳大桥的竣工,港澳台居住证的推出,大陆政府在推进港人进一步融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大陆的工作上又进了一步。
一国两制造成隔离
“一国两制”的设计,原本是为了保障香港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制度上的设计自然就把香港与大陆进行隔离,以致于多年来香港即使持续发展,但香港的地位仍然只是大陆的边陲地区,在国家的治理上起不了作用,这也是促成香港从“雨伞运动”到“港独”兴起之因。
而在香港政府强势打压之下,港独并没有被消灭,反而是积极的变身为“软性港独”,其中主要包括传统反派、自决派、本土派等共治一炉,他们近来推出“风云计划”全面落实到社区,从文化层面着手,把社区组织当成是他们实现港独的场域。而这个“风云计划”成员中的伞后团体,包括“社区前进”、“乐聚土瓜湾”、“红土家”、“维修香港”、“社福同行”、“大专政改关注组”等。
面对风起云涌与不断变身的港独,大陆政府为求一劳永逸,就积极的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计划,其中“大湾区人”的称法是2017年至2018年在香港开始被提倡的身份认同概念,也是指大湾区内,尤其是针对香港居民“未来新身份”的一种指标。一般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融合,区内的居民自然会产生“湾区人”的概念,届时“人们不再以城市本位去思考,而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选择就业、置产和生活的地区”。
当然,要建构大湾区,首先要有便捷的交通连结,才能打破港澳与大陆的藩篱,所以港珠澳大桥的建造,以及可以直通北京的高铁,变成是促成大湾区不可少的硬体建设。而如今随着广深港高铁的通车,外加港珠澳大桥即将在年底也跟着通车,硬体的连结基本上大致完成,陆港的藩篱也将一步步被拆除。
硬体建设之外,今年8月3日大陆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大陆就业的许可事项,除了让台籍员工在大陆各地工作不需要再申办就业证之外,也大幅增加港澳人员在大陆工作的机会。另外,9月1日开始实施的港澳台居住证,也是属于大陆融合港澳台政策的一环。
要身份认同的回归
所以,在软硬体政策陆续实现之后,港独生根的土壤将逐渐被铲除,香港居民进行第二次身份认同上的回归就越有可能实现。毕竟越是隔离的环境,越容易产生“本土化”的情境,香港如此,台湾也是,这也是民进党政府要不断的祭出对大陆隔离政策之因,这都是为了保有台独发展的土壤所为。
如今,大陆政府知道隔离只会产生分离主义,所以主动扮演拆墙的角色,这是融合政策的本意。而这项拆墙的动作已经逐步在香港实现,台湾的民进党政府是否还能抵挡这股拆墙的潮流,恐怕也只能像唐吉轲德一样,在没有骑士的年代,还要存在刻意去扮演梦幻骑士的虚无主义。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