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间:金融海啸十年 说迷债

时间:2018-09-15 08: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无线(TVB)正热播的《再创世纪》,以钻石级演员阵容、逾亿港元(逾1750万新元)制作费及远赴布拉格及温哥华拍外景等招徕,虽获香港网民激赞,但在大陆收视差。究其原因,是两地对“迷债”认知不同。

该剧故事背景刚好是十年前的今天,即2008年9月15日的香港,美国雷曼破产,触发金融海啸。雷曼发行总额127亿港元“迷债”(信贷挂钩票据),一夜之间变成废纸,逾3万港人顿成苦主,是香港一起令人刻骨铭心的事件。

一晃十年过去,维港已恢复平静,人群还是不断穿梭中环金融区,但偶然会发现,在星展门口仍有长者,举着“银行骗阿婆阿公棺材本”的牌子。他们是不接受赔偿方案的苦主。

“到今天,我仍不明白为何星展是首家被立法会传召作证的银行。”已转营基金业的前星展香港行政总裁叶约德,坦言那是她一生中“最感卑微的经历”。

叶约德于2006年2月加入星展,该行2003至2005年间已出售大量“迷债”,叶上任后立即叫停,又在雷曼“爆煲”前,对几只相关产品出价回购,较本金有重大折让,但很少人愿意接受,最终受损。

直至2010年7月,香港证监会、金管局与星展香港达成协议,星展香港向透过该行购买相关Constellation债券、被评为可承受低至中级风险的客户,连本带息作百分百赔偿,涉资6.51亿港元。

另外,香港银行公会公布,“迷债”押品接管人与雷曼兄弟达成协议,投资者可收回本金70%至93%;各分销银行另向合资格投资者提供特惠款项。

其实,在金融海啸前,投资银行已将美国次按衍生工具产品包装成“迷债”出售,零售银行及证券行只担当中介,是售予散户的主要渠道。许多港人将产品误解为高息传统债券或存款产品。

“迷债”事件后,港府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银行在投资产品销售的操守准则。总之,一切要注意“风险”。

然而,十年过去,无论监管机构还是业界均发现,港人对风险的意识又减弱了。有“基金教父”之称的雷贤达指出,跟十年前比较,目前热卖的投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可能会造成股市广泛下跌,应关注相关风险。

星展香港财资市场部董事总经理王良享指出,2015年美国启动加息至今快将三年,尽管加息次数远不及金融海啸那一轮,但历史会否重演仍值得关注。

在《再创世纪》中,反面人物贺天生说:“做得金融,都预了(准备好)要下地狱,你多一人相伴不好吗?”而在剧中因发行“迷债”而内疚的高哲回应:“地狱有很多层,你一定在最低那一层。”

总之,金融风险大。而无论是否沾手金融产品,在风高浪急的香港商业社会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赞一下
(15)
88.2%
赞一下
(2)
11.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