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国的非洲政策常都被批评。在不少西方传媒的叙述中:中国在当地低价倾销商品和服务,并以贷款附加条件等方式把控当地市场。美国前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更表示:中国令非洲国家对贷款产生依赖,从而令非洲国家经济难以独立、持续增长。
然而,这样的口风似乎正逐渐转向。CNN早前的一篇专题报道,便瞄准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由中国地产商开发的公寓。接受采访的当地律师以12.7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其中的一个三房单位,他向CNN记者表示:当地建商延误交楼已成常态,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似乎性价比更高。
不仅是房地产,在亚的斯亚贝巴,从社区设施到工业园区,从首都机场到当地新启用的轻轨,都有中国制造的身影。报道不吝赞扬千禧年来城市面貌的变化,并肯定中国发挥的作用:相较于埃塞尔比亚迅速发展的经济,弱后的基建水平已拖慢国家成长,然而世界银行和IMF都不会提供大额金援。
一直以来,斯里兰卡因无力偿还中国债务,而被迫交出汉班托塔港的事例,都被视为中国利用“债务陷阱”推动经济殖民的证据。但在近期报道中, CNN亦提及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债务并非来自中国,而是中东石油国家。文章也引述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官员的说法:中国的投资和援助并不附带额外条件,侧面澄清“新殖民主义”的说法。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前微软执行长比尔盖茨(Bill Gates)亦于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当日,在中共最权威的党媒《人民日报》发文,提及“中国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在改变世界。尤其在发展农业,和消除疾病和贫困领域,中国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孔子曰,“见贤而思齐”,如今西方媒体的转态,却可谓“思齐乃见贤”。舆论变化体现出西方国家对自身过往援非方式的反思,并在反思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国与非洲合作方式的可藉鉴之处。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常关注粮食、艾滋病等具体问题,单方面施以援助:西方国家虽未从中“牟利”,但当地经济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对援助产生依赖。而中国企业虽在对非投资中获利颇丰,却令当地经济和基建水平获得可持续成长,不无参考意义。
然而,新殖民主义的论述仍为西方读者津津乐道。英国每日电讯早前关于中非合作论坛中,中国600亿美元投资许诺的报道,并未过多提及新殖民主义,但仍以《中国对非投资计划引发新殖民主义担忧》为题,借以吸睛。这样的思维定视,一时之间也不易克服。但难以否认的是,风向已经起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