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案共享经济野蛮生长 最终苦了市民

时间:2018-09-05 09:0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01观点

网约车随着共享经济抬头增长迅速,自滴滴并购Uber中国和快的后,一再巩固其市场垄断的地位,但管理问题也随之显现。滴滴近三个月内发生两宗凶案,包括五月一名空姐在河南郑州乘坐滴滴出行的顺风车,遭司机在途中奸杀。

案发后滴滴因舆论压力而宣布暂停顺风车业务,宣布“整改”,但明显所谓的“整改”只是门面功夫,实际上未有制止悲剧再发生,亦未有推出严谨司机背景审查机制。

上月在温州乐青,顺风车司机奸杀女乘客,疑凶用的是伪造车牌,女乘客也曾在车上向朋友发出“救命、抢救”呼号,中国交通运输部决定由本周三(5日)起,对所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展开“进驻式全面检查”。

《人民日报》其后发表评论文章指,网络平台不能只有“资本思维”,互联网企业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可以把资本思维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平情而论,共享经济体可使闲置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用户可在平台上,将拥有的资源有偿或无偿租借给他人,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用户或只须缴付平台使用费用,这就是理念上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责任感自然较低,毕竟只是提供“交易”平台,并没有参与营运实体业务,似乎并不存在所谓“企业责任”。

不过,当共享平台的规模愈做愈大,涉及的公众利益就愈大,平台不可能置身事外,罔顾公众利益,甚或政府须“插手”提出规范。

单靠共享平台自律难以确保公众安全,政府不仅须制定相关的行业法规,更要思考如何规管整个共享行业,不能只靠单一的行业规管。如评论文章所指,网络平台打破了行业的边界、形成了资源的集成;正正如此,政府规管共享平台不能再以规管行业的做法为主导,必须对症下药,遏止共享平台过度、过快的“野蛮生长”,以调控金融风险。

滴滴管理不善除了反映了企业管治能力问题外,还曝露了共享企业的投机心态。在短暂的共享热潮下,透过不断融资赚到不少金钱,但没有利用融资得来的收入改善服务,反而用来收购其他公司,增加市场占有率。

投资与投机只差一线,如共享平台旨于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现金流,再去“投资”別公司,实属投机。

滴滴和ofo就是经典例子,滴滴在开业时,靠对司机和乘客的巨额补贴,以抢夺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再靠多次融资取得资金,收购Uber中国和快的,建立垄断地位,直接坐享垄断市场带来的收益,未有以融资所得的金钱建立司机审查机制、改善服务;

ofo在2015年取得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开业至今获得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22亿美元,但同时有不少债务问题,也有不少单车日久失修,成为“废铁”,有消息更指,ofo内部员工透露公司正逐步裁员。

在商言商,共享平台以赚钱为目标也是无可厚非,但以“钱找钱”的手法赚钱不但对整个实体经济无益,更会制造更大的行业泡沫。

共享出行平台、P2P网贷平台先后出现“爆破”,再一次说明,发展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非不可,但须以实体业务支撑,作为调控风险的其中一个工具,逐步减低“钱找钱”佔整体业务的比率。

不过,说到底,靠共享平台自律很困难,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对规管整个共享行业而言,当局应着重风险调控,例如限制企业负债比率、融资上限等等。

赞一下
(9)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